内容提要:
1. 文学史的学习方法
2. 学习文学史的意义
3. 文学史的分类与分期
1
学习文学史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应试的人;另一类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人。
应试的人按照指定的教材学习,强制接受书中的观点之外还要大量背诵书中的知识点以便考试答题。
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往往摸不到头绪,不知该读什么书,不知从哪里开始学,没有强制的记忆自然也无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总是读了很多书又什么都没记住。
这两类人共同的痛点在于:记忆。
而达成记忆的关键在于:重复。
而有技巧的重复才是成功学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2
所谓文学史,即是文学发展的历史,着眼点在于发展二字,旨在揭示发展的动态过程。
既然是发展过程,必定是从旧有格局到新的格局的转变。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不过是对某一特定格局的现实反映而已。
但往往许多人把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当做是学习文学史,这其实是种误解。
而文学史者,则所以见历代文学之动而通其变,观其会通者也。此文学史之所为取义也。 故治史之大用,在博古通今,藏往知来。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钱老先生(钱锺书的父亲)用短短几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文学史的真谛:
学什么?——观其会通。
为什么学?——博古通今,藏往知来。
因此,学习文学史的三个层次也就呼之欲出了:博古、通今、知来。
博古——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通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知来——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举个例子。
古代写什么诗?格律诗。
现代写什么诗?新诗,白话诗。
古代文赋用什么语言?文言文。
现代文章用什么语言?白话文。
这就是第一个层次——博古,也是考试的知识点。
----------------------------
为什么会从写格律诗转变到写新诗的形式?
为什么现在不用文言文,改用白话文?
这就是第二个层次——通今,也叫观其会通,找到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联系与区别等等。这是做学问、做研究的层次。
----------------------------
然而,这样的转变,好还是不好,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是每个学习文学史的人要做的独立思考,不能受前人观点的影响。比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真的是进步吗?
如果是,今后我们是否继续倡导普及白话文?如果不是,我们是要找到更先进的语言还是要提升文言文的地位?
这才是第三个层次——知来,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知行合一的层次。
3
文学有四大主要的门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按照这四种门类,可以分为:小说史、散文史、诗歌史、戏剧史。
文学史可以按地域横向分类为:
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依旧可以按地域分为:
欧美文学史和亚非文学史。
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可以按时间顺序纵向分期为: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以欧美文学史为例,可以按时间顺序纵向分期为:
·古代文学
·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文学
其实,学术界对于文学史的分期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
①
拿中国文学史来说,学者们对于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归于古代史是还是现代史颇有争议。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自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
但有观点认为应该自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
还有观点认为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开始。
②
尽管历史上有近代史和现代史之分,但文学史上是否要划分出近代文学史一直没有定论。
大部分书籍索性不区分近代和现代,统统归于现代文学史来讲授。
③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起点也是争论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
也有观点认为自1978年开始为起点。
④
我们固然要了解并划分出文学史上一些不同的时期,至于某个时期是归于现代史还是当代史却不需要特别计较。
因为对于能够独立思考的每一个个体来说,这本来就是各执己见,见仁见智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研究文学史的目的在于观其会通,因而只要将研究重心放在文学之「变」上即可。
下期预告
今后会陆续推出简明扼要版本的文学史以供学习参考,敬请期待!
(文章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淡笔浓情,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