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看校园青春题材的电影了,原因很简单,除了大多数青春片普遍洒狗血辣眼睛以外,最重要的是觉得自己已年岁渐老,什么少男情怀、少女心早已随时间的打磨变成了一张张冷漠脸。
然而,最近对一段青春题材电影的截图产生了好奇心,甚是感同身受。这部被翻译成《成长边缘》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七岁高三女孩娜丁的成长困惑,这是一个努力寻找存在感和独特感的女孩,她喜欢老电影、老音乐、老人,觉得自己的灵魂苍老与众不同,所以难以融入“肤浅”的高中社交世界。在她的幽怨的眼中,她的日常生活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全线沦丧。
在亲情上,在高大、帅气、完美哥哥面前,她就像一个丑小鸭,在她眼中母亲所有的期望和关注都倾斜在了“完美”哥哥的身上,所以在日常中她和哥哥是一种“互相伤害”的宿敌状态,而唯一和自己有所共同语言的父亲却不小心在几年前突发疾病去世;在友情上,由于自己的“独特”,她很难融入高中的社交世界,唯一的好朋友竟然却“背叛”自己,晴天霹雳般的与自己的宿敌哥哥滚了床单;在爱情上,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却不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却连她的名字都记不住。而她唯一可以倾述的对象就是个似乎对谁都爱理不理的“烂”老师,也就是截图中倾诉的对象。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娜丁最终醒悟了,妥协了现实,理解了家人、跟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了。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觉得在主角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觉得自己年少懵懂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敏感脆弱、不屑与人群为伍,自认为自己很有思想,心里住着一个老灵魂,越来越热爱经典老歌、老电影和成熟的人,自认为自己很有品位,对当今的流行口水歌嗤之以鼻···但其实,跟像主角一样,内心极其自卑,极度缺乏认同感,因为深知自己并没有骄傲的资本却有骄傲的毛病。清楚自己迷茫、颓废却无力改变也不知道怎么改变。而这样的自己其实就是loser的一种表现。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分手就怀孕,怀孕就堕胎、也没有乱搞、打斗撕逼的青春,我们有的只是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琐碎苦恼和只言片语的悸动,而《成长边缘》就是在给我们展现这些真实而平凡的瞬间,这是我们熟悉且难以忘怀的平凡瞬间,这是我们真实且动人的青春。其实成长中的很多烦恼归根到底都是源于我们自己,并不是身边的人有多么排挤、多么不理解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不愿接纳身边人,把自己的心关上了一道大门。
其实与年龄无关,很多人到现在都还没有从这种青春综合征里走出来,每天过着丧逼的生活,不愿接受改变,看不得别人好,一旦别人比自己更优秀就各种给自己开脱,比如有人利用下班时间考完了托福,读书的时候英语还不错的你觉得自己也可以,但因为工作忙。去年跳槽的同事已经升职加薪当上了总监,而你还是一个普通员工,你在心里说自己比他更优秀,那是因为他有后台······其实一个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把自己沉浸在这场失败中,永远的怨天尤人不懂反省,要学会从自身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要知道永远都只有你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会是社会来适应你。
《士兵突击》里袁朗对成才说“理由是你太见外,你老把一切当成你的对立你所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没付出感情,你总是冷冰冰的把他们抛掉,那你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结果虚耗一生?……回去吧,对自己对别人仁慈点……”。人生就是这样,当猛然醒悟的时候而感觉一切已晚的时候又不免掉进另个循环里去。
我也常会有负能量爆棚,丧到只想瘫在沙发上,渴望这样平静的死去的时候,脑海中总会回荡起中岛敦 的《山月记》里的一段话,这段话时刻惊醒着我: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老虎正是它。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我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
如今想起来,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头上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但远比我缺乏才华,可由于专念磨砺而成就堂堂诗家的,也颇不乏其人。成为老虎后的今天,我才总算看到了这一点。每当念及此处,即便现在也感到胸口被烧灼一般的悔恨。
人大多数意义上的懦弱就是不敢也没有能力去热爱。唯恐暴露才能不足的卑怯,和厌恶刻苦的惰怠。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以及证明自己的迫切感。再加上自控能力,结果就是,一直系统性地牺牲当前满足感的人,将来会如愿以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天才的脚下绝对堆积着许多平庸之人的尸体,带着那些没能公诸于众的才情与夙愿,羡慕怨恨着被称为天才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