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写作,我发现自己从前对于写作的定义是很轻很狭隘的,在我的认知里,只有具有文学价值的,比如传统的小说和散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然而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这一两年里,各种文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渐渐发现,只要对读者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就是好的文字,不论形式与内容。
上周末,我有幸采访了一位撰写技术文字多年的技术人,江湖代号“大妈”,是Python中文社区创始人(之一)和管理员。整个采访过程,大妈思维敏捷,妙语连珠,他关于写作的深刻认识也让我茅塞顿开,解答了我自己关于写作的诸多疑惑。
问题1:请问你持续性地写作有多久了?
大妈: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吧。(啊?我原本期待的答案是比如工作以后开始,或者近五年之类的,但是没想到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回答。)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写日记,上了中学以后写周记,上了大学以后写论文,再然后就是写技术博客,工作中也是要不断地写作。
他见我疑惑,转而问我:那你问的这个写作是什么?
我: 我想问的持续性写作就是成篇的、非碎片或自说自话式的写作,你说的这些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吧。
大妈: 应用文才是应用最广泛的群体啊!从历史角度来看,最开始的文字就是用于记录,涉及协作,后来才慢慢发展为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文字,但那也只是文人的游戏,文字真正的娱乐性质是1960年后才开始有的。其实好中文的一切素质都在应用文的范畴中,比如政府公文啊,会议摘要啊,任务推进啊,等等等等。
问题2:什么样的技术性文字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认可?
大妈: 从出版角度来说,中文出版的要求在降低,那么对我来说,有欧美原著的话坚决不买中国或印度人写的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写书崇尚高大上,容易写得晦涩,不利于初学者的掌握。
因此,对于技术性文字,最简单的就是写给自己,按照学习路径来写,因为所有的坑都是自己曾经掉过的,而不要由果溯因。这样,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出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对读者来说才算的上零学习成本,因为他们就地就能获得帮助。当然,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程,可以同时留下联系方式,供读者沟通。
评价: 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回想一下好老师的课堂,总是会点出难点易错点,充分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而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因此,通俗易懂好上手的教程,就算得上优秀的技术性文字了。
问题3:你认为别人的反馈是否重要?
大妈: 读者分两种,第一种是纯小白,就是来观摩一下,然后点个赞;另一种呢是大神,能觉察出你哪里不对,让你少走不少弯路,但是这种大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从前,写博客的人少,看的人多。而现在呢,看的人少了,留下来的都是老朋友了。
不过即便读者很少,自问自答的写法,我觉得也是有价值的。自己钻研的技术,写得好了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同行评价,别人需要专家演讲的时候就可能想到你,这便是自己进行文字积累行为的最好反馈。另一方面,持续地总结自己的技术其实是在帮自己更好更理智地去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一朝吃遍天下,立起flag,从而再督促自己在这个行业继续深入,持续不断地用写作来研究好一个领域。
评价: 为什么很多人写作写着写着就放弃了,大多数都是觉得自己写的不好,也没什么读者,坚持不下去了。可是回到写作的起点,我们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别人称赞我们一句“笔杆子”吗?不是啊,我们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是不断内化自己的过程,慢慢修炼,等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了。
问题4:那你觉得虚构文学对写应用文有帮助吗?
大妈: 当然,一切输入都是有帮助的。读者阅读,就像编译器翻译代码。(这个比喻我给满分!)读者的世界观都不是原创的,都是受到社会教育的,因此呢,所有文字必须合理地调动读者的积累。就像你有时候看英文一样,虽然单词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不明白,那好的应用文就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
应用文的读者群狭窄,受众的画像反而更精准,我们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枯燥的。我们想想压缩饼干,它能量密度高吧,小小一块需要包含成人一天所必须的营养,那么这个味道必然极其难吃,所以呢厂家总得加一点有味道的东西,比如芝麻味,虽然没营养,但是可以骗骗舌头。所以应用文中也要加一些生动的东西,这其实就是一个手段,但是服务的还是传输的信息本身,这和那些想要广泛传播的爆文还是不同的。
再比如科学论文吧,它们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做学术的方法都是类似的,创新的只是在新的假设和实验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做的好,思维足够清晰,文字驾驭能力肯定也高。
评价:不愧是技术人,为了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各种比喻层出不穷啊!我这才真正看明白,优秀的语言和表达功底并不单单适用于文学,哪怕是生活中解释一个小小概念,能解释得通俗易懂也是本领!还有咱们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写作上的加分项啊。
问题5:为什么人们往往会觉得纯文学比别的文体高雅?
大妈: 因为难学啊。其实经典就是压缩了作家的人生经历,浓度高。而身边人呢,他们也在不停地反映自己对生活和对社会的感触,只是浓度低。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经典来学习,效率高,而并不是高级。
现在的书虽然比不上从前的经典简练,但是你看现在的三十万字,和看经典三万字,可能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多经历也是一样的,都属于输入手段。人脑其实就是一台高级计算机,你的所看所思所想,任何东西都会留下痕迹的。
评价: 这样解释经典,很新鲜,细细想来也的确有道理。写作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需要急功近利,也不需要好高骛远。从现在开始,多读多想,见人历事,为自己而写,也为分享给更多的人而写,一切积累最终都会变成自己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为了迁就我这个时差党,大妈匀出宝贵的周末下午时间接受采访,很是感激。而我,在这温柔的夜里聆听远方技术前辈的经历与感悟,同为技术人,亦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