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1881年9月25日,是江南绍兴城中的一户大户人家周家的喜庆日子,因为就在这天,家族里又新增了一位男婴,这对当时正在衰败的周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和福音。这位新生儿,怀着所有人的欢喜和期待,被家里的顶梁柱、长辈——在京城当官的周介孚,取名为周彰寿。
虽然当时周家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但毕竟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大家族,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彰寿依然还是一个大家族中的贵公子,不仅住在一个房子后面还有一个有花鸟虫草和各种各样乐趣的百草园的大房子里,而且从小便有保姆管教,走到哪儿人们都叫意思他一声少爷。不仅是在物质上,在精神上,他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纪轻轻便被送到了全城里面号称管教最严格去最好的私塾——三味书屋里进行学习,虽然他并没有在这个私塾里学到什么四书五经的知识,但其在课堂上于老师斗智斗勇,开小差,下课时偷偷跑到私塾后面玩的一系列经历,却都成为了周彰寿童年宝贵的组成片段和回忆,对周彰寿在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然而,就在少爷周彰寿不断长大之时,光绪1893年,一个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噩耗的消息传来了:家族里的顶梁柱周介孚,因为在考科举的时候行贿作弊之事泄露,又在面临皇帝质问的时候桀骜不驯不知认错,被愤怒的光绪帝判处斩监侯,斩监侯在当今就相当于我们刑法条款中的死缓,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让你在牢房里呆着等死。不仅是对周介孚本人,由于古代的一直尚未彻底根除的连坐制,一官有罪,他的家族都要并罚。而因为家庭的完全没落以及周介孚的入狱,周彰寿的父亲也忧郁成疾,患上了严重的水肿病,本来水肿病也并不是一个那么难医治的必死的病,可是由于周家一直请来的都是一些故弄玄虚的所谓中医“名医”,他们最拿手和擅长的莫过于开一些像破旧的帆布,冻上过几年的玉米棍,天生一对的蟋蟀等等奇奇怪怪的但一看就知道没什么功效的药方。所以虽然周彰寿一家为了治父亲的病花了大量的金钱,却没有起到一丝一毫的医治作用,他的父亲也在患病一年多后便撒手人寰了。
没了家族里的顶梁柱周介孚和家庭里的顶梁柱父亲,这下子,小彰寿的家族从一个当地大家族瞬间就变成了罪官之家,小彰寿本人也从一个少爷瞬间变成了罪官家的罪人。从原先的人人尊敬,人人高看。到现在的人人都投来鄙夷的目光,如过街老鼠一般受到侮辱和歧视、冷眼。如此前后极其严重的落差,对年幼的周彰寿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也让他见证了事态的炎凉:“难道这个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吗?当一个人风光无限,家境良好的时候就百般巴结,百般奉承。当同一个人没落了,便立马转用冷眼,鄙夷的目光和语气来对待。难道金钱和财富真的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吗?”少年的周彰寿这样想。这种能忘却刺骨铭心的经历让周彰寿养成了极其严重的愤世嫉俗的精神,却也同时让他得以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像当时那个已经腐朽的社会。
不过生活还是得继续,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周彰寿也慢慢长大快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父亲在迷信的医术之下惨死,人们的冷眼和嘲笑,一幕幕仿佛如昨日般展现在周彰寿眼前,也让他迫切的想要找到一条彻底根治这些荒唐的情况的路,然而,路在何方呢?哪里才会有他想要走的路呢?号称可以教授一些外国的新知识新思想的新式学堂似乎是一个选择,为此,他背井离乡,投靠了一个远房的亲戚,甚至在亲戚那儿被改名为一个我们至今更熟悉的名字——周树人,只为求得一个海军新式学堂的门票,然而当他进入这所学校之后,感受到的去还是和以往一样的封闭,一样的僵化。他随后离开了这里,去往了另一所学校,情况虽然略有好转,却依然没有让他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怎么办呢?既然号称能够教授新式的知识和文化的学堂并不能满足周树人的需求,那就只八景的到这些心事知识和文化的产出地学习呗?改革之后如日中天的日本成了非常好的选择,正好鲁迅在他去的最后一所新式学堂的毕业考试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能够够得着公费留学日本。就这样,他踏上了远洋的游轮。
几个月后,随着碧绿的原野层层叠叠的山峦映入眼帘,在码头边的轰鸣声和吵杂声中,周树人所乘坐的游轮到达了东京,他将要去的将是中国公费留学日本所要去的统一学堂:弘文学院。但是,怀着憧憬和期待的他首先看见的,却是来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病态:搔首弄姿,头顶像富士山一样,学舞蹈……这些看似有趣的形容却无不掩饰着周树人对此深深地讽刺。而至于弘文学院,就像每一个和清朝相沾边的事物几乎都逃不过僵化和腐败一样也不例外:说是日本的学堂,却其实是日本官员和中国官员的勾结之地,几乎完全被中国朝廷所控制。说是新学院,却固守着中国的旧文化就传统和旧思想。甚至竟然还被老师教导着要对孔子歌功颂德!树人本以为来到日本,就能学习救国之事业,来到这里,却被告知只能学习清政府规定的几门项目。而那些教官,丝毫没有把教学知识放在眼里,只是尽想着如何更好地敛财,更好的收钱。
这样,真的能够学到医学去救中国吗?很明显是不行的,为此,鲁迅在上完一个毕业季之后就离开了,独自前往日本仙台的一所医学学院,之所以选择医学学校呢?是因为他深深地不能忍受父亲的事就是因为一群中医的瞎折腾,认为通过学医,就可以让无数个歪门左道的中医被淘汰,无数个像他父亲这样的人的性命被拯救。就可以在一方面实现它改变中国社会的荒唐局面的志愿。在这里,周树人结识了一位与其他日本人形成鲜明差别的老师藤野先生,别的日本人看到中国往往带着自高向下看的歧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藤野先生却丝毫没有看不起周树人,反而用自己的国际主义大爱精神对他百般爱护,希望周树人能够在学好医学之后回到祖国效力,解救中国现在的局面。藤野先生的温情让树人看到了一束细微的光:虽然社会如此的黑暗和麻木,但仍然有像藤野先生这样的拥有大爱的人,像夜灯一样微弱却长存。那么,树人自己又可否成为在茫茫黑夜中散发着微弱光芒的这样一盏灯呢?
可无论藤野先生给他带来了什么灵魂上的震撼,当周树人在日本的战争报道片中看到麻木的中国人民像看热闹一样喜笑颜开地看自己的同胞被枪决,他却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发问和思索了:他想要找到一条救治中国人的路,所以前来学习医学,但中国人病得真的只是外在的物质吗?如果是,那这些麻木不仁的情况又何以解释?中国人病的到底是什么!不是外在的物质,不是什么医学,而是人们内在的那颗没有活过来的心啊!
但如何唤醒人们内在的这颗冰冷的心呢?如果依靠医学恐怕不行,医学救治的只是人的外在而不是人的灵魂,那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能够走进人的灵魂深处?文学,是的,文学就是这么一种能够使人的内心深处感到震颤的艺术。通过文学,通过一篇篇充满讽刺和启发以及循循善诱的文字,周树人或许能够唤醒人们,虽然一颗冰冷的心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彻底使其复苏的,但很多很多篇可就说不定了,更多更多篇可就更说不定了。就这样,周树人完成了他的人生中最最重要也是最最艰难的的一次转折:弃医从文。在弃医从文之后,周树人开始较为积极地参加革命运动,加入了当时革命的中心光复会,但他知道真正想要改变什么自己就必须先得到要改变的东西,所以依然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学习深入自己的思想。发表文章,锻炼自己的文笔。
由日本回归中国,辛亥革命的余晖也已经烧完了,代表着全中国给予民众希望的民国冉冉升起,由于周树人在日本的文章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在革命集团内也经常听到他的名字,所以在民国初年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周树人受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并在八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周树人一颗革命企图唤醒人们内心的心也在这一期间平静了下来,开始研读各种经典,并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然而在1917年,也就是他被任命为这个职位的五年后,民国中的一切藏污纳垢逐渐暴露了出来,袁世凯开始发挥他的军阀潜质,在张勋复辟事件发生之后,周树人愤而离职,拒绝在国民政府的黑暗环境下工作,自己给自己取笔名为鲁迅,从此开始他大量发布文学讽刺作品的阶段。从狂人日记到新青年,再到呐喊,一篇一篇热血激昂,用词激烈,绘声绘色的作品在周树人愤世嫉俗,却又充满大爱的笔下连连发出,也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的很多文艺青年,让他们敢于去冲击古旧的风俗和习惯,敢于革命。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鲁迅也逐渐成为了当时新思想界的一大标杆,无论是在五四运动中还是在女师大事件,鲁迅都通过其发表的文章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唤醒了一个又一个人,虽然发表这些文章的代价是常年处于被追杀的危险当中。
在之后,鲁迅开始向全国各地的学校发表演说,让一批又一批的新青年为之受益,他广泛接待各种拥有思想却没有社会根基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他们的文章让世人得以熟识。他在整个中国文坛都是一个极其特殊,却又极其不可或缺的存在:性格古怪,不那么激进也不保守,指责他所看见的一切不公与黑暗,无论这不公与黑暗在哪个阵营。他是孤独的,他选择了一条几乎没有人走过的路,但他也是一个行者,以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的灵山。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25分,鲁迅因为严重的肺病而离世,在死后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一颗闪耀在天际的星就此陨落,但虽然肉体陨落,精神不朽,鲁迅连同他的民族魂一般的精神以另一种方式亘古长存,永垂不朽。
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是艰难和充满曲折的,也毫无疑问是开拓性的,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他正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几名拓荒者,用自己的身躯披荆斩棘,创造一条可供后人行走的路。但这世上的路真的仅仅是几个人走过就能开拓出来吗?不能,个人的力量太微小, 太容易淹没在历史的滚滚长流中了。作为开拓者的鲁迅到底做了什么呢?他写文章努力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翻译外国的更为开化的著作,为此呕心沥血。但现实改变了吗?有?他改变了很多青年的思想?但放在整个人类的宏观面前这些改变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时的社会还是远远没有改变,甚至在几十年后也没有,而他自己也无疑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或许真的只是无用功。
这世上最最艰苦却有值得敬佩的无非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自己奉献一生也无法改变现实的九牛一毛,却还是毅然去改变。而鲁迅毫无疑问便是这样的独行者,在行走中他绝望和孤独,但他从未放弃。哪怕他的身躯终究倒在了他走的那条路上,他也让这副身躯化作了阳光和雨露,化作了让后面的人攀登的阶梯,只为像那最终的胜利迈上哪怕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