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联系,不等于不联系,哪怕这么久,现在我们不还是坐在一起吗。”这是自初中毕业后,已经5年没见的同桌说的话。
上了大学以后,尤其是在千里之隔的外地。开始想念过去的生活,思考曾经一起陪伴走过小考、中考、高考的难友姐妹。
我的求学之路,可以用“悲催、暗淡”二字来祭奠。小学,一半是在自出生开始的地方,比其他村子还要落后、还要贫苦的地方,那里有着众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另一半是在姥姥家,一个养育了8个儿女的被封建主义伤害了一辈子的我最爱的老人。儿时打打闹闹的可爱的幼稚的童真的孩子们,到处疯,想着好吃的、好玩的,每天耍着如今再也寻不到的快乐。初中,别了镇中的邀请,只身在县里的中学开始了一个人的学习,开始了害怕上学的恐惧,对宿舍生活的惊慌。依然是内向的胖嘟嘟的我,在青春期的岔路口被颤得遍体鳞伤。那是一段至今都无法让我去诉说去回忆的日子。可能现在的当事人们都已经忘记她们所做的种种,也许我也已经不再在乎那时的伤痛,可是每当想到初中的回忆,那是血淋淋的刺痛。不言多谈,渡过了那个难熬的阶段。错过了理想的高中,退一步进入了另一个县重点,在宿舍、学校,各种艰难的环境中,更加埋头地苦学。没有聪慧的头脑,没有恰当的好运。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总会被各种的外界干扰阻扰。结果大学就来到了意外之都,西安。没有很喜欢也没有很讨厌这座城,淡淡的生活着。上课,学习,图书馆,宿舍。安静的生活,走在一条条重复行走的路上,看着相同的景,吃着相似的食物,现在已近三年。
经常,会回忆过去那些日子,没有热烈的,没有值得纪念的。走过的人换了又换,想挽留的人,在地图的那边。我看着,伤着,自慰着。偶尔,会思考在这的生活,是否喜欢,是否孤单,是否能改变。然后的明天还是这样。听到很多人说过,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是学会孤单,学会变化的地方。可是,我不想时间改变了外貌,也改变了内心。我停在这里,希望有人回头的时候还能看到熟悉的身影,还能感受曾经的味道。
今年暑假当见到同桌的那刻,思绪万千。她没有变化太多,和初中一样的模样,让我曾经羡慕、想去追赶的她,也是如此安静、忙碌的生活。我们话题不是很多,也不曾怎样在微信谈过话。但,看着她,听着她的吐字,心里沉淀了下来。日子,就像是一幅画,素描、彩绘;细画、草笔,画家的手是神奇的,最终的作品就是生活的结果。静谧的,有思考的,热爱的,有感谢的,去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