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日》
宋代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要的风俗:一是春节要放鞭炮,而是要贴春联。放鞭炮,现在的城市从安全着想,防火的角度考虑禁止放鞭炮。在我们老家的农村,大家还是比较讲究放鞭炮的,除夕的中午饭前要放,下午集体上祖坟要放(有的地方是初一上祖坟,一般说来,每上一座坟墓都要放一饼大的鞭炮,寓意请祖先回家过年),除夕的零时要放,当新年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每一家人的鞭炮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夜空,最近几年,许多人更是放花炮,一时间炮声震天,亮如白昼,初一的早晨早起后也要放。从初一到初十五,每一天都有一种动物过年或者敬某某神仙,其中初七的人过年和十五的元宵节也是必须要放鞭炮的。至于贴春联城里乡下都是一样要贴,家家户户贴上春联之后,门口焕然一新。除了贴春联,门上还要贴福字,以前特别流行贴“倒福”寓意是福到了,现在多流行的是贴正“福”。乡下的门上还比较流行贴门神,意思保护家人,防止邪气鬼怪入家捣乱。
二、《守岁》
宋代 ·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守岁的习俗现在也有,现在大家看春节联欢晚会。在乡下,不禁止鞭炮,在零时的时候出来放下鞭炮,花炮。在城里,大家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一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就相当于把岁守了。
三、《拜年》
明代 ·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这个习俗现在也有,乡村是实实在在的,要提着礼物,走亲访友,有小孩子的还要给点红包。在城镇,大家先提前定个日子,几家亲友轮流团一下年,在餐馆里面吃一顿饭,饭后打打麻将,喝喝茶,聊聊天,也算是拜年的一种方式。
四、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中记载了一个元宵节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现在我们这里也要过这个节日,在我们老家,小时候十五这一天过完,才算这一年年过完了,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就要开始劳动了,不能再走亲访友玩耍了。傍晚的时候还要扎一条茅草船,到河边上去烧,把祖先送走。在城镇,有的地方还要观看灯会,比如我们这里的自贡灯会就是全省非常著名的,在整个正月里,前前后后,省内省外,市内市外许许多多的人,都要来观看一下灯会的盛况。当然,如果不想走的,也可以在电视里面看元宵晚会。
春节里的风俗是很多的,但是也有许多并没有以诗歌的形式流传下来,还有的是以顺口溜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比如从初一到初十,每一天都有一种生物过节,全国各地有所不同。但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各地基本都是相同的。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人日这天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在我们老家,特别在意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天气好,说明这一年的人顺利、好过;天气不好,预示这一年的人不好过,容易有天灾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