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和吃饼

我在写《魔法少女小圆》的观后感的时候,讨论过上条恭介和美树沙耶加这两人的关系。这部动画作品中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就是沙耶加这个角色了。可能因为她一直无法直面自己的感情,可能因为造成她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可能因为她的性格缺陷在现实生活中过于常见而引发了我一些别的联想。实际上,一位普通的女性,如果一直保持沙耶加那种性格和认知能力的话,无论有没有丘比,无论面对的是不是上条恭介,无论是否有志筑仁美这个人的出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大概率都是要面对很多坎坷的。不幸的是,大部分情况下,人际关系是构筑我们“人生”这座大厦的重要基石之一;幸运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都会提升,没人会永远保持初中生的心智。我相信,35岁的沙耶加面对上条恭介相关的事件的时候,由于已经体验过了人生中很多别的同样重要的东西,毫无疑问,她会考虑得更完善,会采取更好的手段来处理这个问题。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自己不擅长社交感到烦恼甚至到了不想活下去的地步,正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体现,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不想活”的想法当然只是阶段性的,通常换个环境就好了。传统的中式教育中构建出来的那种父慈子孝,邻里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全靠高尚道德维系的熟人社会地上天国扰乱了很多年轻人去正常社交的思维,这种不可能实现的被构建出来的美好的人际关系和现实中以利益交换为主通过契约维系的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新型人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冲突,所以,“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一部分年轻人离开学校受到新文化的巨大冲击从而暂时一蹶不振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不过不用担心,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


我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大家吐槽父母的奇葩行为,比如,要求自己去讨好上级,送烟送酒,甚至父母还想要自己上司的微信号,想去上司家登门拜访,感谢TA对自己子女的栽培,如此种种,我们觉得“大雷”的行为其实只是父母辈根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出来的“好行为”“优秀员工该做的事”。更为离谱的是,父母们常常在要求大家学会对领导端茶送水察言观色对散发恶意的同事无条件容忍的同时还要时刻谨记外面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是要害我们的,所有人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胜利之后要把他们全部打趴下。在这个理论下,我们要积极拉拢和上司同事的关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为自己的升职加薪添砖加瓦,同时,由于身边所有人都是对手,我们不能真的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走得过近达到“友谊”这种程度,我们要做一匹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同时不喜欢且不亲近任何人的孤狼。这种实际表现为精神分裂的职场规划毫无疑问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可怕的是,明明这个计划中的矛盾和冲突显而易见,很多人的父母却完全意识不到并将其作为“宝贵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女,他们誓要将自己得到的“知识”传播开去却从不思考其正确与否与适用范围。


我们在批量制造精神病患者/反社会人格吗?


父辈们甚至可能这辈子没在任何一家公司正儿八经地打过工,可是,没打过工这件事情并不妨碍他们认为“好员工”就该那样做。我觉得中国的年轻人在人际交往这件事情上可能本来就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更困难一些,因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孩子们成长为一个能够正常社交的青年起到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又对“老祖宗的智慧”“师长的教诲”奉若圭臬,如果没有什么具有特别冲击力的事情发生在本人身上并事后对整个思维进行重塑的话,这种负面作用是会深深影响这些人一生的。


因此,“社恐”“原子人”“御宅族”“觉得自己不合群/没有为社会做贡献就该去死的人”很难说不是被故意设计出来的。


我们继续讨论美树沙耶加。在动画中,她非常喜欢青梅竹马的上条恭介,希望自己喜欢的人能身体健康并实现他的小提琴梦想,同时还暗中希望自己的男神也能像自己爱他这样爱着自己——至少在现阶段可以成为一对深爱着对方的情侣。在向丘比许愿之前,沙耶加大概是误以为以上几点存在什么因果关系,上条恭介恢复健康——自己和他成为情侣,至少这两点在沙耶加的脑海里肯定是把它们标记为就算不是因果关系也是有强相关的联系。不过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沙耶加没有直接许愿得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样东西而是出于高尚情操或者随便什么别的捏造出来理由去许下一个自以为和自己想要的结果强相关的愿望,以为自己可以幸运地两者得兼,在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所爱之后,才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大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从而变得仇恨一切,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悲剧。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随便给几件不相关的事情捏造因果关系是要吃大亏的,毕竟,现实生活可从来不惯着幻觉啊。


我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作者是一位37岁的求职中的已婚已育的中年女性,她遇到的一位面试官说“按照你的985研究生学历,好好规划不至于做到现在这样”,此话让她大为触动,于是,她回忆了一下自己这些年在国企外包研发岗任劳任怨勤恳工作直到被裁的经历。这些年里,HR一次次给她“国企转正”的许诺,又一次次以目前暂时达不到转正的要求拒绝了她,直到“23年国企开始大量裁员,正式员工调岗逼离职,外包一波一波裁,我能力被看中没裁,结果年底说要全部裁外包,最终我没躲过”。令人唏嘘。


细究起来,其实她的经历和沙耶加的案例有相似之处。沙耶加真的想得到的是上条恭介的爱情,实际上许愿并得到了上条恭介恢复健康实现梦想;这位求职中的女士真的想得到的是稳定的国企编制,实际上得到了十几年不被所在单位认可的辛勤劳作。她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依然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她们为自己大脑中建立的错误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一切只是因为她们真的相信。怪物吸食着大家的希望,只要青年们还有希望,就可以一直将欺骗行为继续下去。实际上她们也不算是真的被骗了,只能说是自己先在脑海里把不相关的两者建立起了联系,对方一煽动,自己就误以为可以把这些好处都收归囊中,可付出了重大代价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得不到最想要的那样东西,时间精力甚至是人生的可能性都白白浪费掉了。


在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曾经听那时还是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的姨妈讲过一个故事。那一年,他们单位招了一个硕士毕业的小会计,当然是给了正儿八经的事业编制,入职之后,他们给她安排了最基层的会计工作,就是那种住在工厂附近需要倒班的活儿,这是这家物流行业的国企的基层业务,可以说,这家企业所有人的奖金就是从这些业务中赚来。小会计很不高兴,闹着要辞职,我姨妈作为她的上级就去认认真真地和她聊了几次。小会计说自己认真考试拿文凭拿编制是来做管理岗位的,不是来打下手的,不想干这种基层的活儿。小会计的直球发言震惊了我姨妈,她赶紧告诉小会计,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让她在工厂干活只是为了锻炼她,肯定不可能让她一直呆在工厂干三班倒的活儿,再过几年,有编制有文凭有工作经验的她一定会被提拔为部门领导,那个时候就不用再干基层活儿了。谈话之后,这位毕业不久的小会计干脆利落头也不回地辞职走人了。


我姨妈在谈起这个人的时候,表情和语气都非常愤怒,我当时年纪很小,受到了她情绪的感染,也认为这个年轻人太不知好歹了,谁的工作不是从基层做起呢,慢慢熬总有出头的一天。我记得当时我对姨妈的观点表达了明确的支持态度,在过去的好多年中心头也没有任何疑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人这件事一直非常清晰地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时不时从我的记忆宫殿的箱子里跳出来撩我一下。


这位小会计在十多年前就超过25岁了,上面我提到的那位国企拖了又拖不给转正的女性今年是37岁,她俩文凭一致,年龄也应该差不多,甚至小会计可能还要更年长一点,按理来说,她应该更保守且信息渠道更不畅通。这真是非常美妙的时间线,渴望着拥有国企正式编制的女性如果真的成功了,生活也未必就会发展成她想要的那样,就像在她的评论区的大家所说的那样,她缺乏的是当生活没有滑向自己想要的那个方向的时候,及时止损的能力。


小会计认为,大量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得到一个管理岗位两件事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耗在底层只是浪费自己的青春,领导更是没出息,只会画个烂饼糊弄人,愤而离职。外包岗位的那女士则认为,自己只要一直在国企呆着,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地干活,再加上自己既有能力又有文凭,转正的可能性很大,前面几个因素叠加会导致最后的那个好结果,虽然她心里一直不太舒服还是吃了HR画的空气大饼。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判断出目前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自己的生活目标是否背道而驰?我们怎么判断老板画的那个饼(承诺升职加薪)到底最后能不能吃到嘴里(外包员工转正)呢?也就是说,应该在哪一步止损(饼吃还是吐,上面故事中的两人应该选择在哪一个时间段辞职)呢?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悲哀地发现,批判相信外包员工会转正的那位女士的热心网友们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把我们换成这些事件的当事人的话,也几乎没有什么止损能力。原因很简单,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全是先验的,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不可能事先通过用制定计划,仔细调研,亲身反复多次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实践,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一系列行为来科学地验证我们脑子里的想法是不是为真,我们的职场行为只能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一些事情做错了,就只能吃瘪,做对了,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并且,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的快速变化,这些体验不是大量实践多次重复得出来的可靠经验,就连当事人自己都不能将其重现,所以这些经验也没什么传承的价值,下一代人还得靠自己的先验感觉来做判断。更何况,大部分人对自己亲身经验都很容易采取无视的态度,经历过大下岗的人依然相信有什么工作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被儿子虐待多年的老人依然相信养儿防老并努力把这个观点传播开去。


我仿佛行走于一个自己出生前就被设计好所有人生轨迹的世界之中。人们选择相信这个或者那个,你选择相信的东西就是你的生活。可是,在生活的这场游戏之中,每个普通人真的有得选吗?我选择的那个选项到底是“我”这个个体所选择的,还是在“我”这个个体出现之前宇宙中就有什么力量作出了选择?


冥冥之中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获得了先验的能力的呢?我们的大脑到底是如何把两件几乎毫不相干的事情打上“因果关系”这样的记号的呢?沙耶加真的想得到的是上条恭介的爱情,那么她就该直接告白去追求自己的爱人;小会计想要得到一个管理岗位,她就该直接辞掉基层岗位去拼命竞争管理岗;外包的那位女士想要得到正式编制,她就该全力以赴去考取编制,明明有这么多可以直接走向目标的路,有很多人却非要把精力和时间花在不相干的地方,幻想着通过走弯路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最后却进入了死胡同。必须要吃很多苦,受很多委屈,走很多弯路,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种教育是多么可笑啊,我们明明可以直接去追求自己的挚爱的,乱七八糟的弯路反而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判断方向的能力,甚至离最初的目的地越来越远。虽然判断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根据现实情况修改自己的行为路径非常困难——幻想和现实碰撞太痛苦了——还要不断和别人的小宇宙碰撞从而产生巨大的自我怀疑,但是把青春花在自我探索上,也比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消化那些难以下咽的“空气大饼”上来得划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