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人的思维就是千差万别
对的,对待同一个问题,男女思维有别。
对的,对待同一个问题,文理思维有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想掰开,揉碎关于思维差异这个话题,你可能需要个心理学家,懂点教育,懂点经济还有对社会的认知...
我想谈的是关于理工科思维。
1
2014年以前,那会大学还没有毕业,仗着时间的无限充裕,读的都是些文学小说,甚至给自己定下了择书的高标准:只读经典。有时还会对时下自我突破得不到实现文绉绉的写下几句比较愤青的话。所以混在理工科的圈子里常被冠以“文艺青年”的称号,不是不喜欢,是并没有文艺青年之实。换做现在,回顾那些字眼,只能天空飘来几个字:只道是年轻吶。
还记得当初,为了读经典文学小说,星期内,不顾课堂和作息,死死的阅读厚重的书籍,遇到某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愣是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慷慨激昂的写下感想,并把感想之类的东西公布于朋友圈。在民风淳朴的东北,喝上点小酒,喝到尽兴处,眼泪总特么不自觉的往外流,源源不断,像极了找准机会倾斜而出似得。读文学小说带给来了什么?囿于单一的文学形式,对本身思维的精进并没有显得足够,甚至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理工科圈子里,读文学小说这种“不很入流”的方式,也权当是个解闷的方式。
一晃,时间就把大学四年飞过了.
如今,读书还是需要坚持,但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对的,不怕杂;对的,更倾向于非虚构。
发生这些阅读观的转变,其实比较难考证,当事人有可能都不甚明了。
但阅读某些书籍的作者的履历你可能会有点兴趣:
- 池建强:1998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先后就职于洪恩软件、RocketSoftware和用友软件工程公司(后更名为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任瑞友科技IT应用研究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公司软件平台建设和技术研究工作。
先后从事互联网和企业应用开发,目前致力于基础应用平台的研究,在瑞友科技工作期间组织研发了GAP平台,全称为瑞友科技国际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服务于上千家企业客户。
2012年创立微信公众平台「MacTalk By 池建强」,讲述技术与人文的故事。行文采用了一种技术和人生感悟相结合的风格,起于 Mac 而不止 Mac,文字简单、内容有趣。-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吴军:原Google研究院(Google Research)的资深研究员,著名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在Google主要的贡献包中日韩搜索算法,Google反作弊(Anti Spam)的创始人,和中日韩搜索部门的创始人。除了在工程和研究上的贡献,他是畅销书《数学之美》、《浪潮之巅》、《硅谷之谜》、《文明之光》和《大学之路》的作者。
当然,不一而足...
阅读单一形式的作品,愣是生生成功避开了更理性认知这个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这些作者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作品放在今天的视角,更能闯进决策思维里?
有着相似的背景,理工科出身,某一领域都有成就,更显得让人惊讶的是,有另一番的文艺气息。
甚至这些人站在了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上。用理工科思维看待这个世界,摒弃了暗黑的心灵鸡汤,用科学的方法,认知这个复杂的世界。
2
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复杂,未来是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世界。
初次听到“不换思想就换人”,内心多少有些澎湃。毕竟,我正生活在这个愈加复杂的社会。
这些作者给出了关于理性思维的几个维度。
- 历史经验
俗话说,经验越丰富,对某一领域会越来的越熟练,这本没有错,这种用重复或者时间堆积出来的经验,有可能给你带来生活的便利,但总是这样。对某一领域的持续精进,恰恰有可能是阻碍你进一步上升的最大障碍,不管是基于知识的短板,还是视野的短板,思维已经固化这一领域,遇到事情,大脑的想法不自觉的往这个方向想,恰恰有可能得到的并不是最优的解答。
这还是可以理解的。关于历史经验,最大的问题是“黑天鹅”事件,重大的决策事件,遇上“黑天鹅”有可能使得你决策彻底错误。
也就是说,知识的维度并不能囿于某一领域,在某一领域精进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在兴趣的角度,自由的延伸领域。
为解释这个现象,心理学曾经有过这么一道测试:
琳达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坦率直言,而且非常聪明。她主修哲学,在念大学时对歧视、社会公平等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积极参加反核示威游行。你认为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对琳达的描述:
A: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 B: 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而且是一个积极的女权运动参与者
实验得出,绝大多数人会选择B选项,对待这个问题,依据大脑的理解,历史经验得出的判断会选择B,而且这里却忽视了可能性,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符合两者的选项概率更低,意思是原则上B选项成为答案的概率更低,而大脑的思维更在乎合理性,而选择了A。
这就是谈的理性思维的第一个维度.
- 理性
古人常说,眼见为实。这质朴的道路都懂,但事实是信息过载的时代下,眼见的不一定为实。针对这点理性思维提出了第二个维度,数据以及原始数据。
万维钢老师在未来信息极客的获取真相的三种功夫里提到了关于数据的故事。第一,极客指出了万老师微博上发布的关于韩国空气质量的数据,眼尖的粉丝指出了数据存在的错误,并给出了原始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流行,每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应该有这么一种查阅原始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拨开事实的真伪,而不只是人云亦云。
关于数据的另一方面指出,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量化指出,信息极客对处理事情或者时间的消耗等主动的进行采集,明白了时间的消耗,不断的精进自己处事的能力。这种量化自我的效果,加以时日锻炼,产生的效果非常大,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前苏联著名学者--柳比契夫的时间日志。时间的维度已经嵌入了他的灵魂。
- 思考
这个维度,换在哪行哪业,哪时哪刻都不过时。
不过这个简单的道理,却不是谁都能很好的驾驭的好的。
为什么时下社群营销这么流行?
每一个领域恨不得都形成一个领军人物建立一个社群,普通的人跟随着,大多数人的思维就是想省去思考的成本,有人能对生活等进行指引。把别人的历史经验转换成我们想快速吸收的经验。
罗辑思维是时下读书社群最成功,最流行的社群,对罗胖及其团队对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极其钦佩。罗辑思维喊出的口号就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帮着大家读书,给大家进行知识的解读。
当然想思考达到那种程度,没有时间的积淀,是不可能的。凡事需要一步一步来,但思考的意识一定要有。
光有意识也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思考者,思考必须主动与发散。
像阅读一本书:万维钢老师提出强力研读法,《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主题阅读和心智,整理知识框架,回答作者写了什么,为了写这些进行了哪些阐述,关键是这些知识和阅读的你存在什么关系。
幸运的是,这个获取理性思维的方法有:多读书。
遗憾的是,这是条很长很长的路...
也许,一辈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