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次用思考框架分析一下问题
- Where are we?(我们现在在哪?)
- Where are we going?(我们要到哪儿去?)
- How can we get there?(我们如何到达那里?)
首先,现状是什么?焦虑
焦虑的程序员
IT 行业在国内的大发展也就最近 20 多年的事,行业里很少有走过完整职业生涯的程序员。也正是因为如此,经常会产生了各种焦虑:
- 刚入行时,有人问,程序员能做到 30 岁吗?
- 快 30 岁时,有人问,35 岁还能做程序员吗?
- 35 岁时,讨论变成了 40 岁的程序员该怎么办。
估计等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程序员走完了整个职业生涯,就会有人关心,程序员退休之后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了。
从长期来看,只要生活中还有需要用自动化解决的问题,程序员这个群体还是很有前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员这个职业的溢价也会越来越低,单纯凭借身处这个行业就获得好发展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想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顺畅,还需要找到更好的目标,不断努力。
再来回答下一个问题:目标是什么。也许这时候,每个人脑子里想到的职业发展路线都不一样,但我准备用一个统一的目标回答你:成为 T 型人。
成为 T 型人
什么叫 T 型人?简言之,一专多能
有了“一专”,“多能”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低水平重复,而这正是很多人职业生涯不见起色的真正原因。
这里的“专”不是熟练,而是深入。你可能是个有着 10 年丰富的程序员,但实际上只不过是重复了 10 年解决同样难度的问题而已,这根本就不算深入,也就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
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人,在很多方面都会很优秀,这是“一专”带来的触类旁通。
当你有了“一专”,拓展“多能”,就会拥有更宽广的职业道路。比如,我拥有了深厚的技术功底,通晓怎么做软件:
- 如果还能够带着其他人一起做好,就成了技术领导者
- 如果能够分享技术的理解,就有机会成为培训师
- 如果能够在实战中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就可以成为咨询师
反过来,当你有了“多能”,也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帮你认清自己的“一专”怎样更好地发挥价值,而不是狭隘地认为自己有了技术,就已经天下尽在掌握了。视野窄,缺乏大局观,也成为了许多程序员再进一步的阻碍。
也许你会说,我在公司已经独挡一面了,应该算有“一专”了吧?但我想说的是,可能还不够。只做一个公司的专家,受一个公司的波动影响太大,而成为行业的专家,才会降低自己职业生涯的风险。
最后回答第三个问题,怎么达到目标。既然要朝着行业中的专家方向努力,那你就得知道行业中的专家是什么样。我的一个建议是,向行业中的大师学习。比如多去参加一些技术大会、多请教一些牛人问题,多看一些经典书籍等等
在学习区成长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呢?我的答案是,找一个好问题去解决,解决了一个好的问题能够让你的水平快速得到提升。什么是好问题?就是比你当前能力略高一点的问题,比如:
- 如果你还什么都不会,那有一份编程的工作就好
- 如果你已经能够写好普通的代码,就应该尝试去编写程序库
- 如果实现一个具体功能都没问题了,那就去做设计,让程序有更好的组织
- 如果你已经能完成一个普通的系统设计,那就应该去设计业务量更大的系统
为什么要选择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的问题?这与我们学习成长的方式有关。Noel Tichy 提出了一个“学习区”模型,如下图:
- 最内层是舒适区(Comfort Zone),置身其中会让人感觉良好,但也会因为没有挑战,成长甚微,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做你最熟悉的事情
- 最外层是恐慌区(Panic Zone),这是压力极大的地方,完全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你在其中只会感到无比的焦虑
- 中间的是学习区(Learning Zone),事情有难度,又刚好是你努力一下可以完成的,这才是成长最快的区域
根据这个模型,只有一直身处学习区才能让人得到足够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既选择比自己能力高一点的问题去解决,不要总做自己习惯的事,没有挑战,也不要好大喜功,一下子把自己的热情全部打散。
如果你当前的工作已经不能给你提供足够好的问题,那就去寻找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读自极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