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一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成名作小说《生死场》、中篇小说巜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时年31岁。《呼兰河传》以萧红自己的童年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第四章】提要
在本章中,作者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渲染出一种荒凉寂寞的气氛。作者开始描写院子中的景物,紧扣着“荒凉”来写;接着用“我家是荒凉的”开头重点写了两家人的生活,写出了他们生活的麻木、困窘;然后用“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概括描写一群人内心的寂寞,最后写“我”家中的生活,笔端仍然透出一种寂寞之情。
【第三节读书笔记】
这节讲述了漏粉、拉磨、养猪几家人的精神生活。他们虽然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却不是因为他们看见了光明,或者希望光明,恰恰胡反,因为他们看不见光明,或者根本不知道光明,所以他们只是借音乐打发枯燥无聊的生活,作者写出了他们精神的空虚。
【第四节读书笔记】
这节讲述了住在漏粉房旁边的赶车一家人的生活。他们虽然生活合睦,却总请人给老太太跳大神,而往往这时候,是老太太精神最好的时候,也是周围邻居的消谴,表面热闹非凡,实则写出了人们精神的麻木和空虚。
【第五节读书笔记】
这节讲述了作者一家人的生活。因为房多人少,显得"我″家特别冷清。祖父教我念诗,厨子挑水做饭,虽然一墙之隔的街上热闹非凡,却更映衬出"我″家的破败和荒凉。
【好句赏析和仿写】
1、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比喻)(触觉描写)
仿写: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希望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什么是希望,就像阳光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在黑暗中实在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了。
2、大孙子媳妇通红的脸,又能干,又温顺。人长得不肥不瘦,不高不矮,说起话来,声音不大不小。(外貌描写)(视觉、听觉描写)
仿写:儿媳妇红扑扑的脸,又勤快,又温柔。人长得不胖不瘦,不美不丑,说起话来,语速不急不徐。
3、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场景描写)(听觉)(拟人)
仿写:天还未亮,鸡先叫了,后边棉花加工坊那轰鸣的机器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成群觅食的鸟雀们就来了。
4、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场景描写)(视觉描写)(景物描写)
仿写:每到清明,在蒲公英丛的当中,也往往开了黄花,所以引来了很多的蜻蜒、蜜蜂和蝴蝶在那热闹的一片蒲公英上戏耍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荒凉,反而更显得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