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出于焦虑中,至少我已经做出来了,你想不想呢?
人人都说焦虑焦虑,那焦虑到底是什么呀?
我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意思是焦急忧虑。非常简短。
对自己焦急,因为自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事要做,对事情忧虑,因为非常担心我们要承担事情的结果。
既然会发生焦虑又好奇自己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焦虑的原因就两条。
1.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结果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
去年我备考研究生,每天要做很多的功课,为了节约时间网课我都会二倍速的看,就为了能快速看完课程赶进度,尽管我从来都没有赶上过。
看完政治看英语,接着再看专业课。生怕把哪门课给落下了。
每天看完了就去做题,发现还跟昨天错的一样多,我就非常焦虑,明明我都认认真真看完课,也看懂了,为什么还做错了?
不明白,心里非常担忧,一想到考试的时候啥也不会也就抓耳挠腮,即使离考试还有很长时间,但我仍然想立马见效果,不懂的慢慢来才是快。
其实这是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有的急功心切的表现,我们生怕被别人赶超,生怕自己拿不到结果。
所以我总是在B站上找一个月复习一遍专业课的经验贴,希望自己能一步登天。
但其实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往往不会真正的让人成长,每背的一个单词就是一分,每背过一个题就超过多少人,我把自己放到逐利场,看谁都是对手。
本身我的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焦虑就因为差距过大而不断滋生。
2.避难趋易,想不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看课比背诵容易,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网课,以为看了网课知识就是自己的了,还有记大量的笔记通过抄下来做一做表面功夫就以为认真学习了,这种假象不断欺骗自己。
尤其是专业课,有大量的背诵内容,不去记忆不去输出,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水平,研究生也就很难考上。
为什么明明该怎么做,却还是在逃避呢?
给自己心理安慰,哪怕没考上也有理由说自己努力过了。
害怕背诵,怕背了忘,做一些徒劳的事。
我们天生就有避难趋易的倾向,希望哪天天降馅饼,这个研究生伸手就来。
可是我们越逃避就越焦虑,越焦虑也就越逃避。
这种无法改变的心态,因此看来是我们的天性。
既然是天性是人类遗传下来的,那我们就没必要对抗也没必要自责。
知道它的来源,我们知道焦虑的机理,慢慢改变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首先,要面对现实。自己当前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看不懂就看不懂,做错了就做错了,没记住就没记住,搞清楚自己当下的情况,再制定相应的计划。
2.其次,要事优先。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的核心杠杆点,核心杠杆点就是自己关键的事情完成后会对自己整体的能力或者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做后续的事也会容易一些。
3.减少每天的计划量,不要设置太多的计划,以至于给我们太多的压力,让我们都难以实施。
4.接受环境。环境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我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在有当下的环境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改变焦虑的核心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保持耐心,不去和别人比,和自己比较,每天只比昨天强1%就好并且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