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吃过饺子,干果、油果、水果、饼干、糖……摆上圆桌,我们仨围坐在一起,照例打开CCTV1,等春晚。这是我们家每年的饭后节目。
虽然近些年已经越来越没有期盼,但还有习惯。
我给我妈剥夏威夷果,剥好白滚滚的仁儿放在盘子里,她一边吃一边念叨,现在的春晚只能就零食看,越来越没滋味儿了。她还在想念以前的老人,从小品演员数到歌手,每一个都有记忆点,换人之后,她一个也没记住。
我弟说,他期待的唯一一个节目是魔术,看完就去睡。我们这些年已经不守到零点了。大家的兴致都在减淡、消散。
我也是。
语言类节目就不说了。其实歌舞类节目,其他节目我们应该很擅长,看画面也确实精美,但不知道为什么,却不吸引我,也不吸引我妈和我弟。
我妈说很高雅,但没有人情味儿,不通俗,她老年人欣赏不了。我和我弟这样的年轻人也很麻木,这就说不过去了。
舞台感染力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我妈说有些人站在台上一句话不讲,你瞧他就高兴,像朱时茂、陈佩斯、赵本山、宋丹丹、郭冬临……都喜庆,贴近咱老百姓生活。现在的演员都时髦,跟咱离太远了。
我想想觉得我妈说的挺有道理。刚好电视里放着小品,我对比了一下,先不说段子,只说台词,现在小品演员都是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像速食快餐、预制菜一样标准。老的那批演员每个人讲话都带点地方特色,都带着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很鲜活。
总感觉普通话只是标准,其实缺乏魅力。方言才有魅力。就像经典的港片翻译成普通话版,就会失去韵味。《武林外传》如果全员普通话可能也火不了。还有国外的影片外语版和普通话版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我记得我看《长空之王》的时候,我感觉电影拍的挺好,但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让我有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所有我只在电影院看了两遍就没多大感觉了。但《无名》不一样,我看了六遍,《热烈》我看了七遍,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台词的发音问题,我听纯普通话很难入戏。
我要去睡了,就这样结束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