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以前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冠以姓名、职业、性格描述,但是发现姓名就是代号,职业在这个社会也随时在切换,关于性格,更是不能以几个简单的形容词说的清楚。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共情,以为只有自己在拧巴地跟自己斗争,极易钻牛角尖,非要想明白很多问题。尤其夜半失眠,带来的痛苦感无法排遣。终于还是没想通。许多人追求外在事物试图得到快乐,终究还是希望从外在得到对自我的肯定,以为这种肯定就可以作为“我”的一部分。所以快乐总是很短暂。
关于“我”,心灵修行上主张我们试着去标签,去角色,删掉情绪性格,无谓男女性别,那么留下来的核心是否能以语言形容出来具象呢。我最近常这么做,原来留下的东西叫做平和。
内心平和的时候没有杂念没有思想,头脑包容而清晰,呼吸顺畅而和谐。原来我是谁,本来就没有答案,也不用再执着思考,带来不必要的其他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
有人说“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所以会有越多越多的人坚持冥想、瑜伽活动,不断学习清理思想,控制思考,将意识与肉体分离,而达到旁观审视的目的,更好的纠正自己错误和不必要的思绪,尽可能多保持平和。
因为平和的时候我们是喜悦的。而喜悦的时候我们是有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