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复杂→简单
今天要写的话题感觉有点大,半年前,跟一位前辈做交流,他说我们人为什么从简单变成复杂,最后又回归简单?
是因为人天生本来是很简单的,就像孩子一个玩具、一滩水都可以从中找出很多乐趣,只是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的事情不同,慢慢变得复杂。
大部分人会经历从简单变得复杂,因为我们不是待在家里面一动不动,所以变复杂是一个正常的规律,但从复杂又变回简单的过程,这个就很淘汰人性,能回归简单的人,他做事情的目的性就会很强,做事情的能量和聚焦度也会很强,所以他会跟很多人不一样,最后就会践行二八定律。
简单是人的本质,变复杂是所有人必经的过程。
但变回简单是一件淘汰率极高的事情,能从复杂变成简单,这个过程往往要淘汰掉80%以上的人。
如何能够回归简单的本性?这个跟每个人做事的逻辑相关。
做事的逻辑
什么是做事的逻辑?简单点就是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做?
我能做什么?
一个人在一个阶段内想要做的事情可能很多,比如这个阶段,我想买房,我想去旅游,我又想去学习深造,而实际上能做的事情却很少。
基于一系列想做的事,做出的理性的整理后,设定目标我要做什么、依据目标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用成本与代价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到做出正确选择我一定要做什么,这个形成了从理性角度上去处理一件事情的完整闭环。
当我们真正依照这个闭环的逻辑去做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复杂,反而回归简单了。
80%的人可能花了80%的时间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只是停留在做事情的逻辑想法的最初阶段,期间有很多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各种理由,并没有能把想法付诸实践,变数很多。
而简单的人,做事情的逻辑会聚焦在我要做什么上,聚焦到眼前能做的事情,然后根据眼前的事情设定目标,什么是目标?有时间有期限去完成的才能称之为目标。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想给孩子买保险,这个是想法阶段,只是想而已。
我要给孩子买保险,这个开始列入我的计划,而只有当我明确了时间,什么时候完成这个事情,这个才能称之为我的目标,至于我要怎么买,买什么样的保险,这个就是依据我自己的目标,要去做的整理、分析、判断和选择。就进入到理性抉择的阶段。
至于选择做的成不成功,这个就跟每个人过往的知识结构、经历以及认知有关。
选择成功的判断依据是我们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成本与代价,不仅仅是指金钱方面的概念,也包括未来获得的回报以及一些隐性成本等)。
任何事情做了选择,背后就有对应的代价。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有必要去做出思考和决策的。
我常常跟身边认识的朋友说,孩子的保险,趁在孩子年纪最小的时候,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尽可能往高保额做,为什么?这个就涉及成本代价的理念,因为孩子年纪越小,保费越低,而像重疾险这些,是保障终身的。
0岁宝宝,1块左右也许能撬动80万的杠杆,但如果到孩子30岁规划,同样80万的保额就需要2万多一年,且不说这30年期间,父母是要背负孩子人身风险的空白,此外还要付出额外多的这些保费,这只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一部分。
倘若父母有远见,在他年纪小的时候,逐步的为孩子们配置到保额的上限,意味着在孩子们,在未来成年同样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个阶段,就不用太担心重新规划自身保障的问题。
这个成本代价就像同一套房子,我在2015年购入的时候是7000元每平方,2019年卖出,接盘的人付出的代价是2万元每平方,同一套房子,同样的物业服务,但是彼此付出的成本代价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一向不太喜欢随大流,就是看到大部分人买什么我就买什么,或者大部分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没有经过自己理性分析判断做出的选择,这种情况掉坑的可能性太大。
最后,推荐一本书
中信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畅销书叫《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作者是美国商界的两位成功人士。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告诉我们:尽量缩小目标,专注于当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就能够获得成功高效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在做事的逻辑上回归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