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廿三日,春色正中分 春分
每年3月20日左右,太阳黄经为0°,是为春分。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来说,春分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春天的开始。
春分前后,到处柳枝抽新绿,桃花烂漫,草长莺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的时间昼夜平分,白天黑夜各为12小时。之后就是昼长夜短,一天比一天暖和。
物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电。
“玄鸟”(一作元鸟),指燕子,春分时节燕子活动频繁,预告着天气转暖。唐代徐铉的《春分日》说:“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雨霁风光》说:“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显然成双的燕子更符合人们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
此时降雨增多,随雨而来的雷声变响了,并且伴随着闪电。闪电响雷急雨,听起来气势就比较大。
然而北方地区在春分前后气温还会出现反复,甚至有降雪出现。宋代苏轼的《癸丑春分后雪》说:“雪人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苏轼在春分时节的杭州还看到降雪,半开的桃花李花都快经受不住雪的寒冷了。这也提醒人们不要一下子穿着单薄,以免被反复的天气伤到身体。
在古代,春分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之日。《礼记》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也。”
从周代开始,帝王即在春分这天举行祭日的仪式,此项礼仪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北京的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即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地方。日坛坐东朝西,暗寓太阳东升西落,明朝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与皇帝祭日所穿红色礼服呼应;清代改为金砖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