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戊二∶ 调摄於三事,心一境名定。渐离於分别,苦乐次第尽。
说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不外乎调摄身心。「调」是调伏,调柔,人心(忄+龙)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贴温柔,随自己的意欲而转,所以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调又是调和,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到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勿让他散乱。调摄的对象,有「三事」 ──身,息,心,如《小止观》等说。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不得随便动摇,也不使身体有紧张积压的感觉。闭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调息──呼吸,要使之渐细渐长,不可有声,也不可动形,似有似无,但也要渐习而成,不可过急。调心,使心系念缘中,不散乱,不 沈,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关系,以心为主,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心息相依,而达定境。
要修习怎样才算得定呢?能达到「心一境」性,就「名」为「定」。定在梵语,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扬掉举,不低沈 昧。持是摄持一心,不使散乱。初习定时,系念一境,顿时妄想纷飞,不易安住。念如绳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转,久之妄念渐息;再进,仅偶尔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发起身心轻安,就是得定了。
定有种种阶段,由浅入深,即平常所说的四禅八定。现在作一部分的说明。一、约分别来说──「渐离於分别」。众生心都是有分别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断的改变所缘,就是不断的更易行解。习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续,『安住明显』──心是极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 昧不觉,便以为心无分别了。不知道深入初禅,还是心有分别(不易缘,不易解);还有粗分别的寻(考虑),细分别的伺,所以叫有寻有伺三摩地。初禅到二禅中间,得中间禅,这才不起粗分别,名为无寻有伺三摩地。到二禅,连细分别也没有了,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到此境界,虽有自性分别,不再有概念分别,所以也就不会引发语言了(语言是内心寻伺的声音化)。到三禅,直觉得内心平等清净,所以说∶『内等净,正念正知』,但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为心无分别而证得心体本净了。不过约世间法说,二禅以上,就可说超越寻思的无分别定了。
二、约情绪来说──「苦乐次第尽」。在这欲界,有从生理而引发的苦受,从心理引起的忧受。一到初禅,从欲乐烦动而来的忧苦,不会再起了。那时,由於出离欲乐而生起喜乐∶喜是内心的喜悦,乐是(身心的)轻安。到了二禅,虽同样的有喜乐,但那是『定生喜乐』,不像初得离欲而生的那样冲动。然喜悦到底是跃动的,所以进入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喜悦也没有了。此定的乐受,到达了世间乐的顶点。所以形容极乐,每说『如人第三禅乐』。当然,这是不能与解脱烦恼的『离系乐』相比的。到第四禅以上,乐受也平息了,惟是一味的平静的舍受。这比起有冲动性的喜乐来,实在是更高的福乐!
思考题:
1、从初禅到四禅,定的境界各有哪些不同?
2、从初禅到四禅,所产生的苦乐有什么不同?
3、请尝试用第一段所说的方法念佛。
作业——背诵——调摄於三事,心一境名定。渐离於分别,苦乐次第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