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里,孩子逛到了玩具区,双目紧盯心仪玩具,挪不开腿,对你说,他想要这个玩具。你一看,这不是上次才买过的吗?买回家了还没玩上一个礼拜,就把它抛诸脑后。这个,绝对不买。
当你拒绝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反应竟然超出了你的想象,他哭着闹着,说就要,还说家里的那个和这个不是一个颜色,说他更喜欢这个颜色。听见这话,你更生气了,只因为颜色不同就要重新买?再次生气的拒绝。
他开始使出自己的杀手锏,在地上犯浑撒赖,全然不顾忌这里的场合,你的想法。
怎么办,此刻的你是不是恨不得把孩子塞回肚子?亦或是把孩子狠揍一通,或是马上上网查一下各位教育大神是如何管理孩子的?
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
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很委屈,非常想要这个玩具。我爱你,但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等你情绪平复了再来找我,我在那个拐角等你。”然后,请你坚定的离开孩子并去拐角那里。
在这几句话中,有三层含义。(当然,你也可以一句一句的问,等孩子慢慢反应。)
首先,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想要的。人在得到别人理解后,心情会得到一定的平复。也愿意打开心扉,听别人说话。
其次,表达我的感受。虽然我爱你,但是我不支持你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无条件的爱,不管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是爱孩子的。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小时候物质条件不优越,当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的我都要买给你。你的想法,在孩子眼里却变了味道。他看见的是,我要什么父母就买给我。如果不买,那就是不爱我。我只有不停的要东西,才能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
最后,跟孩子约定,等你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平复情绪,我等你。潜意思就是你的问题,需要你自己解决;在我们情绪还不稳定,不适合聊天时暂时先分开,重点是我不会抛弃你,我在那个拐角等你。有时候,我会看见有些家长在处理到最后的时候,会很生气的说不要你了。孩子拼命的来拉妈妈的衣襟,却被无情的甩开,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喊其实就是极度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抛弃。所以对于孩子,尤其是6岁之前的孩子,不要轻易说出“不要你了”这句话,真的会很伤心。
在这个案例中,遇事不慌乱,处事第一步就是描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人与人在沟通中,也是一样的,当你能说出别人的难过或者难过原因的时候,这个人会突然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卸下心理防备,愿意与你倾诉。
中国人太爱“面子”,夫妻之间打哑谜,老婆常常会委屈的说“你不知道该怎么做吗?”,而老公却一头雾水;亲子之间父母地位“太高”,不愿低头倾听孩子的想法,也不愿意自己的权利被威胁,常常命令式的交流;朋友之间总希望别人能够迁就自己,而自己却不希望有过多的改变,以至于误会重重。
卸下防备,和亲人、爱人、友人敞开心扉,从一句描述对方情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