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绳索已是司空见惯,有各种材质制作的绳索,我们并不觉得这个物品有多重要。但是在远古时代,绳索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太大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绳索使用场景并不多,但却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哪里有布,哪里就有绳索的影子。
绳索,这是两个字同源的汉字,造字本意:两股的是绳,三股的是索,单股就是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我说的去看一下甲骨文。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还有生产队。每年春天。大地还未解冻之前。生产队安排社员大量的制作绳索。因为直到那个年代,绳索还是主要的农业劳动工具。
在生产队的社员在制作绳索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儿也会向社员要一些麻批儿(那时候制作绳索的主要材料),自己动手搓制一个小绳子做成鞭子。用手搓制绳索的时候,如果是一个人操作,往往是把两股这个麻批儿放在小腿上同时搓制,就拧成了一个两股的绳。搓制时,小腿会有这个疼痛感,人也就会发出“乙一一”的声音。一方面是因为疼痛,一方面是因为用力。这也就是乙字的发音的由来。
《尔雅•释天》中讲“岁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
从这几个字能够看出来:我们的远古祖先在橘子成熟的季节不仅制作绳索,还制作毡(旃)子。
我们结合前文“甲”字的结构就能分析出来:有了绳索,人们编织衣物成为了可能。
关于这些我们都能从甲骨文中“乙”、“旃”、“蒙”、“橘”这三个字上找到线索。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甲骨文的字多什么不重要,甲骨文的每一个字就是一副图画,只有带入古人的生活场景,才能看懂这些图画。
至于《说文解字》所讲“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就毫无道理了,可能是作者觉得“甲”和“乙”有关系,但真的不是这样的关系。后文讲天干地支于五行术数的关系会给大家详细的说。
我们来看“乙”字,自本身就像一段制作好的绳索或者是弯曲的毛发。这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
绳索的发明,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了绳索。让人们驯化小动物成为了可能。进而人们又用绳索来进行记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结绳记事”。那在结绳记事之前,是否有其他的记录方式呢?有,就是我们现在传说的:三坟五典。这些内容太多,后文再讲。
正是因为结绳记事。才让我的我们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期间从未断绝。结绳记事的材料。除了绳索以外,也从当初系在绳索上的牛肩胛骨、龟甲等演变为竹简,进而在有了纸张以后,制作成了线装书。所以说“结绳记事”在我们中国也从未断绝。
至于本篇文章,之所以选用太乙神数作为题目,也是想说明绳索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突出地位。《太乙神数》本来是看起来是属于术数的文章,但术数也是源自于我们的文明。但从绳索的使用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上来说。如果把“乙”定作太乙神数,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