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了一些天的过敏,今天终于抽时间去趟医院。朋友说协和的皮肤科比较细致,但协和是“全国人民的医院”,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没号也只能干瞪眼。
于是,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原以为社区医院应该没什么人,没想到一进挂号大厅,乌泱泱的人啊,还以为走错了道儿呢。好不容易排到我了,从容地拿出医保卡,身份证,问了挂号的服务人员:
“请问,有没有变态反应科的号?”
“什么?”
我估计多半是没有。这个科室在大医院也是很紧俏的。转念一想,她不会是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科室的存在吧?
“那帮我挂皮肤科吧。”
“我们这皮肤科只有周三和周五才有大夫坐诊。今天没有这个号。”
当被告知预约明天的也无果,只能当天来挂后。我只能悻悻地离开了。望着不断涌入的乌泱泱的人群,觉得我们普通人真是不容易。挂个号,看个病,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也没有那么容易实现。
不行再去另一家社区医院吧,于是坐地铁到了东三环。没有出地铁,是因为看到了群里姐妹的回复,推荐北京中医医院和空军总医院。空总有点远,还是北京中医医院吧,专科医院也不占医保定点名额。
绑定了京医通,预约了号,缴了费,一切都挺顺利。包括下午三点到医院,也只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完成了卡绑定,取号,买病历本的三步曲。
在二楼皮肤科分诊台,乌泱泱的人群把座位和过道都塞得满满当当。递交了挂号单和病历本,一听到才到100多号,而我的号都快到300号,瞬间就崩溃了。
没有想明白,这个排号是怎么个逻辑?是按照预约的先后顺序来排吗?还是按照到医院取号的先后顺序呢?无论按照哪个,我都不应该排在最后一个。但事实是,我确实是最后一个问诊的病号。
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
这个经历大家都有过吧。在医院里,也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有很多没有号的老人来要求分诊台给加号,似乎也能加上。有老人听到自己的名字飞奔到诊室门口,差点摔一个大跟头。有老人在分诊台喋喋不休,遇到谁插话立即diss,戾气很重……
看病的多半是老人,而普通号一天有600个。
北京的医疗资源确实是丰富,光是北京中医医院就有好几个全国重点学科,汇聚着最好的医生和治疗手段,各种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而专家,特需,主任,副主任的号,一开放就被抢空。
丰富的医疗资源又是最稀缺的。因为不光是协和,北京的很多医院都是“全国人民的医院”,都是“全国人民最后的希望”。看病难,也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据说,协和约一场手术都得两年后。很多人没有病房都睡在走道上。
对于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这样的医疗环境是不乐观的。所以,我同意家里老人回去,也是因为确实北京“看病太麻烦了”。
下午五点半,我交了钱取了药,像背着竹篓采药的山童,混入汹涌的下班人流,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这就是对我来说很陌生的一天经历,也许你却很熟悉。
唯有身体好,才是硬道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