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秋季开始,我就跟随新网师的院长郝晓东老师学习,去年秋季我选修的是他讲的《儿童的人格教育》,郝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每次预习一章节内容,画出思维导图,郝老师教我们啃读经典,静心读书。
今年春季再次选修了郝老师的《教育经典精读》,我已深深喜欢上了他网络学习课程,这次能在现场零距离聆听郝老师的讲座,真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啊!
下午两点钟,郝老师开始了他的分享《是什么让我皈依教育》,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以自己的成长的经历谈起,海南五指山两年的带领实习大学生的支教生活,艰苦的生存条件、富有挑战的支教工作、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高人指导的深度学习、持续深入的专业交往,使他的阅读和写作历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郝老师着重谈到读书的方法,读经典要用啃读的方法,知性阅读,慢慢读书,及时做批注,用批注内化出来,写下自己的思考、感受和理解,用文字呈现出来。读透一本书比读懂一本书更重要。读书不是多多益善,多读一些读不懂的书,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一个人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过程。
在读书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呢?怎样来选择呢?郝老师说,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案例型书籍→经验型书籍→分析型书籍→原理型书籍→哲学型书籍,对每一个老师来说,要有自己根本性书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深刻理解这本书,让这本书成为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的原点。
郝老师还对书籍分类:一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如《论语》、《道德经》、《圣经》,二是学科奠基之作,如《人间词话》,三是大家小书,如弗洛姆《爱的艺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的去读书。
郝老师还谈到创办的常春藤读书会,自己带领孩子们暑假读《苏菲的世界》,让我们看到郝老师始终影响着周围的人和所有热爱读书的人,让更多的人走上阅读之路。
不知不觉,聆听了郝老师两个多小时的分享,然后,郝老师还进行了互动,为现场的老师解答疑惑,最后,他再次强调,1、我们不要学叶公好龙,不要伪学习,抛弃浅读书,鸡汤式的阅读,要做真正爱读书的叶公,真正投入到读书中去。2、要读书与实际相结合,知行合一,我们读书不是最终目的,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今天下午聆听了郝老师的精彩分享,我内心触动很大,给我今后选择哪些书籍、阅读如何阅读经典书籍以及阅读经典时要持什么样的心态,有了清晰的认识,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回想以前自己每次的预习作业,都是60、70多分,都是因为没有深入阅读,对书中的知识认识肤浅,理解不透彻,没有真正读透,领会书中的内涵。
今后,我要真正爱上阅读,在书香浸润中,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还要在学生心中撒播阅读的种子,让孩子们也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