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上有成堆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洗衣房的台面上有一堆衣服还没有洗。电脑里面还有很多资料需要去整理。但是我还是很想把这些都抛下。我想说一说书的事儿。今天是特殊的日子。
尽管我不是一个学者大儒,我的姐妹们也没有一个人是的,可很庆幸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里。我的父亲母亲都算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母亲到了现在也还是读书看报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坐月子的时候,那时候她已经是六十多岁了。清晨起来,抱着我的儿子坐在书房看读者,居然不用眼镜。阳光从窗口的玻璃反光进来,落在他的书上,那一刻,我觉得书是金色的。
母亲爱看书,更喜欢看报,我给她定的报纸她都会看。我估计她最爱看国家大事,因为每次回家她都能说上一些最近的时事新闻,她说出的话完全不像一个务农一辈子的农村老太太。今年春节过后很久我才得以回家,陪她在小镇周围散步,看到邻居父子俩在挖地基准备建房,她就感慨,习近平主席真是厉害,疫情如此严重他还能一手抓抗疫,一手促生产,农民安居乐业。一个农村老太太常常感叹,习主席真不容易,这么大家,难当。如果不是阅读,我想她不能说出这许多话来。
因为爱看书,所以母亲也爱写写,她临近八十的时候开始学习使用微信,为了能记住那些复杂使用方法,她给自己编写了几页完整的微信使用手册。我曾开玩笑的说可以拿到老年大学或者敬老院去当教材使用。
父亲弃养多时,对他的阅读印象有些遥远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书柜,简简单单但是塞满了书,报纸更是随处可见。我现在猜想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父亲一定是把不多的工资拿去订书了——他向来是不懂柴米油盐的。父亲退休后还是喜欢看报,每天邮递员自行车的铃声是我们家常见的音乐。以至于到现在我都向往能坐在院子门口,等下邮递员送报的情景。可惜再也没有了那落日余晖下的串串铃声,也没有了吱呀推门的声音,还有一声响亮的“报——”。现在的居所居然连邮递员都不来,更觉得少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气息。
父亲的阅读永远是躺在他的躺椅上,戴着眼镜,泡杯茶,然后我就听到报纸哗哗的翻动声。他还喜欢做笔记,我是在他去世后看到他的笔记的,有药方摘记,有诗词摘记,更多的是各种花草的药性。他的字笔画硬挺,看起来不太圆滑,就像他的个性。真正是字如其人。他还喜欢剪报,我曾保存下一本,每次匆匆忙忙的搬家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他最后看的书我倒是记得清清楚楚,《三国演义》。因为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买了这一本,但是那时候痴迷浪漫气息,感觉这书内容太生涩不愿意看。父亲拿去看了,书还没看完,他就走了。这书我亲手放在了他的棺椁里。以至于很多年后我对这本书竟有了近乡情怯的感觉,不敢翻阅。直到要陪着儿子阅读,才觉得它好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