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这个盛赞被套到很多大家身上,也许只有“有华人处皆读金庸”差强人意。“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部部经典,穿透时空,他太有名,又大隐隐于盛名,听着像谬误,却为实情。如果有道考题,一是细说金庸二三事,二是畅聊喜欢的武侠经典人物,多数人更愿意滔滔不绝于豪情万丈的萧峰、狂放不羁的杨过、潇洒孤绝的令狐冲……盛名之下掩盖着多少坎坷过往、不易生平,当然也有少年天才的熠熠光辉。出身名门,依旧两度被学校开除;家境殷实,却用“投考试卷解析”赚得第一桶金,成为教材解读的鼻祖;眷恋故土,而大陆的莽莽苍苍只能是沙田山居眺望的远景,隐秘缘何?名动天下的生花妙笔师承何人?苦恋夏梦轰动湘江,人人皆道痴情,婚内出轨,个个都骂渣男;志在远交近攻安邦定国,以一纸明报论定天下,却意外因武侠小说扬名中外……我将用两篇文章,六个纬度。给你一个武侠之外立体的金庸。
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金庸,原名查良镛,海宁查家,康熙帝亲题御匾,“ 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堪称名门望族,声势巨大。传至祖父查文清,家族势微,祖父虽为进士,但只官居县令。又赶上和“天津教案”相似的“丹阳教案”,文清公赤心向民,拒绝执行“杀几个匪首,以安夷狄之心”的命令,提前通告拟定杀头之人,使其远遁,自己辞官隐居,购置土地,供养家族后学。学问道德官名,样样令人五体投地。文清公去世后,他所救之人,星夜而来,扣头泣血;社会贤达名流纷纷挽联敬拜。后来成为大总统的徐世昌亲书挽联:“浊世一官同敝屣,清门长物只遗书。”第一大使顾维钧也送挽联:“弃官为民命,敬业绍书香。”学界泰斗王国维为文清公写赞:“罢官于壮年,以为民而受过也;服官于中年,则为亲而高卧也。山林之日长,簿领之日希。心逍遥游,貌杜德机。古之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祀于社者,微先生其谁与归。”署名“乡后学王国维”。中国自古就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法,后来查氏人才辈出,尤以金庸名扬天下,除了自身天才,祖上德绍也是一因。金庸父亲查枢卿,对儿子产生的是相反影响,父亲为商,仁慈为本,别人几滴眼泪,他就免租免利,落个“烂好人”的诨名,金庸后来经商,严控成本,寸利不让。成年后的金庸对父亲行事还有微词,但父亲的影响又深烙内心,金庸一生捐赠善款高达六千多万,这份仁厚来自父亲。作为平民子弟,对世家少年充满臆想揣测,他们戏耍权贵,他们胆略过人,金庸二次对抗学校的“学阀管理”和无理教条,因而被开除,是不是因为家族权势而无所顾忌?刘国重老师的《金庸评传》收集了丰富材料,清楚显示,那时查家落败,金庸早已不是少爷,他自己的解释是“孩子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不用教”,他天性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在学校遭遇了什么?本人学习成绩如何?
二、学习好、会赚钱、被开除
笔力汪洋恣肆的文体家,故事恢宏大气的小说家,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尤其作文,同学们篇篇称奇,老师次次表扬。当年同学回忆:“语文课每隔两周做一次作文……差不多是每次,良镛总是第一个交卷,内容精彩,见解深刻,得分最高,老师给的评语总是赞誉有加。所以每次发作文本子,大家抢良镛的作文看。(王浩然《忆少年金庸》)”当时的语文老师斯伦也曾对堂侄斯杭生说:“班上有个嘉兴中学来的学生叫查良镛,他的语文基础很好,文章写得很有新意,是我们杭初的学生所不及的。”
金庸功课优异,秉性善良,当时几位同学得了鼠疫,人人避之而不及,金庸冒死去探望,一位叫毛良楷的同学不幸故去,他帮忙安葬,萧峰身上济危救困的侠气,呼应着金庸的少年英风。这位品学兼优的金同学,尽然还有商业头脑,当时他面临考高中,却想着考初中的学弟学妹,于是收集几家中学历年真题,按考频排列,给简单解析,再附便于查找的索引,一时大卖,甚至再版三次。让金庸和另外两位合作者,赚到了高中三年的学费。后来创办明报能大获成功,离不开洞悉读者心理的强大判断力。写到这里突然明白金庸为何敢于一而再再而三的“拂逆”学校领导,不改变不服软,一个品行高洁、又能随时经济独立的头脑,把依附当做耻辱,把站队当做堕落。当时金庸所在中学,有一位教导主任,官威十足,时常向学生粗野咆哮,金庸仿名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写了《阿丽丝漫游记》,发在校报上,“阿丽丝小姐不远千里来到联高校园,兴高采烈遨游东方世界之际,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吐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教训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得超生……如果……’眼镜蛇时而到教室,时而到寝室,或到饭厅,或到操场,学生见之纷纷逃避。”此文一出,教导主任恼羞成怒,给校长施压,金庸被迫转学。学霸不愁没学上,后来考上西南联大,路途太远,所以选择上中央政治学院,当时校长蒋介石。在三民主义盛行,校长威望覆盖全社会的时候,马屁和教条肆虐,一些保守派同学,把勇于思辨的同学推到讲台,身体和精神给予双重打压,金庸再次急公好义,仗义执言,校领导觉得他立场不坚定,开除。在屁股决定脑袋的时代,思考和反对是原罪,杀无赦,斩立决。好在那时快毕业,也能找工作了,金庸去过农场,干过苦力,1948年被派往香港《大公报》,1950年短暂停留北京,再后来要等三十年,他才应邀会见邓小平同志,重新踏足大陆。他不愿留在大陆,一个痛心而隐秘的原因是,1950年,父亲查枢卿被评定为“富农”,活活被打死。你秉性良善又如何,你善名远播又怎样,你错在生于一个有名无实的家,时代的荒诞,血泪交融。留在香港是对的,他之后的人生精彩纷呈,跌宕回环。
三、一次恋情,三段婚姻
金庸第一任妻子杜冶芬,两人的相识足够有趣,当时金庸主持一个报纸栏目,“咪咪博士问答录”,十七岁的杜女士以读者身份问答互动,引起金庸兴趣,两人相约见面,相谈甚欢,在金庸赴港工作前结婚。工作稳定后夫唱妇随,香港定居,但杜女士语言不通,鲜有朋友,偶然认识一位摄影师,出轨离港。金庸的愤懑化在小说里,每个被背叛的丈夫,都是作者在控诉。但初恋的甜蜜加了“老鼠屎”也不曾彻底淡去,金庸对杜家一直很好,汇款寄钱,解危救困。
1953年和杜冶芬女士离婚,之前他遇到风华绝代的夏梦,此时可以放手去追了,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夏梦女士外貌美到不可方物,内在品行高贵,身在娱乐场,但清洁自持,对无意之人,不做暧昧之事,明确拒绝了金庸。1954年,夏梦结婚,1956年“娶不到心爱之人,就娶一位漂亮女子”的金庸,和朱玫女士结婚。自此以后,金庸夏梦两位“八卦”当事人,对当年事只字不提。只是后来夏梦在明报上有“旅游专栏”,回国拍戏金庸也曾给与建议,仅此而已。
而他不情不愿娶的朱玫女士,不仅美貌、而且智慧刚烈,夫妻二人合力苦熬明报最艰难的十年,朱玫女士作记者、作编辑,终于熬到以“查夫人”的身份进入董事会,却发现丈夫出轨了一位女儿辈的学生妹,争吵喧闹,离婚。金庸自己说,一生无愧任何人,唯独对第二任妻子抱愧终生。离婚后经济上给与补偿,再之后,朱玫女士不接受金庸任何善意示好,至死不见一面。
他出轨的对象林乐怡是越南华侨,本来家境殷实,后来举家逃难香港,父母不善经商,由富裕败落到勉强小康。林女士从小善良懂事,16岁在餐厅当侍应生,恰巧遇到落寞喝酒而不吃菜的金庸,出于善念“给这位中年叔叔点了一份饭”,没想到金庸真的吃了且不给钱,只是淡淡一句“谢谢你”。第二次金庸又来店里,和朋友谈生意,第三次,给林女士送了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后来的故事很俗套了,金庸离婚再娶,林女士与金庸相爱相敬五十余年,从饮食起居,到衣品打理,无微不至,金庸高寿和妻子照顾密不可分。
人在有钱有地位之后“变坏”,历代不绝,人性中本来的坏,需要经济和地位作为支撑才能释放,相较于同为武侠宗师的风流古龙,同为文坛名宿的滥情倪匡,金庸更有悟性慧根,他审视着自己受的伤,反思着自己施的害,化作了笔下无数痴愁冤孽。
限于篇幅,下篇《报界巨贾,武侠盟主》,我们继续聊聊金庸的读书写作和经商创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