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闲逛时,一眼就瞅见菜园一角的丝瓜架上,还挂着好几条老丝瓜。入秋后的太阳把它们晒得表皮焦黄,轻轻一碰就簌簌响,风一来,它们就在藤蔓间轻轻摇摆,发出那种细碎又好听的“沙沙”声。我刚伸出手想摘一条,母亲就笑盈盈地走过来,说:“别摘啦,这些我早就给你备好了,等你回城里的时候,都给你带上。”
我跟着她来到屋檐下,那里放着一只竹篮,篮子里躺着她已收拾好的丝瓜络,都是她从老丝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丝瓜络被洗刷得干干净净,早已没有了夏天时张扬的青绿,只剩下淡淡的黄色,松松软软全是孔,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没了个分量。
我不由地想起丝瓜最初的样子:刚结出来时青嫩饱满,水分十足,手指一弹“嘣嘣”响。母亲常摘来炒菜、打汤,清甜爽口,十分美味。可等到秋深了,它们慢慢变老,便失去了食用价值。皮皱了,一天比一天干瘪,里面的瓤也枯了,最后只剩下交错纵横的纤维网,成了丝瓜络。母亲把它们摘下来,剥掉枯皮,拍出黑籽,再晾在屋檐下。你别看它其貌不扬,用处可多着呢。
早些年农村还没有洗洁精,刷锅洗碗全靠它。它不但去油污特别厉害,还不伤锅碗,是天然的洗刷工具。母亲常把丝瓜络切成小段,放在灶台边。我总看见她捏着一节,来回擦几下锅底,那些顽固油污就都没了,锅还亮晶晶的,不像现在的钢丝球、海绵,容易留划痕又藏细菌。她用完了就把它洗净、晒干,下次继续用。
丝瓜络甚至还有“文化背景”,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就写过它的妙用:“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文人农人都爱用。
不止洗碗,丝瓜络还能搓澡。洗澡时拿来擦背,不像搓澡巾那么剌皮肤,反而舒服又去垢,听说还能活络通血,有种天然的保健效果。
如今市面上的清洁工具五花八门,洗碗机、海绵、抹布……几乎没人想起丝瓜络了。可在我家,母亲仍旧年年晒、年年用。我每次回城,行李中总会塞几段母亲准备的丝瓜络。它虽不值钱,我却视若宝贝,这种来自乡间的纯天然植物,即环保又安全,不该舍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