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的第一篇选择了两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心情,那就是焦虑!忧愁...... “焦虑”后面的感叹号充分表示了情感,“忧愁”后的省略号充分表示着无奈。
进入简书完全就是因为本人的焦虑感。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本人,顺利的接受了大学教育,进修了工科研究生,直接考入出版社工作,加薪升职。一切顺顺利利、无波无澜,可近两年的焦虑感就像井喷的石油,没有原因,没有表象天天萦绕着自己,之后决定,定要找个能将思绪一吐干净的地方,带着这样的“决绝”心情进入了简书。
一番分析后发现,发现可能工作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生活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你梦想的生活一直是别人在过,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焦虑着为什么有众多土著房主收租度日,而自己却在苦哈哈的还贷款;焦虑着为什么别人都开始还贷了占上了房屋这项黄金资源,而自己却对首付望而生畏。焦虑着是不是不应该接受晋升而应该跳槽,焦虑着为什么晋升的不是自己。焦虑着自家孩子上学的名额,转眼又看到了朋友圈里别人家孩子的国际私立名校学生卡.....现代人若说一切看开,绝对是个美好的期望,生活中总有一两个方面是有遗憾不符合想象的,于是乎焦虑感就这样一丝丝的流出来,再想堵住是绝不可能了。身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地方不充斥着“台阶”“层次”,有了高下,必然要抬着头望着“台阶”之上。
相比“焦虑”的突然来袭,“忧愁”更像是天然自带的气场。路边看到的喝醉的男男女女,刻意淋雨少年,婚姻生活中得不到关注又无处发泄的中年阿姨,现代众人头顶各种愁,散发着不同的惨淡,无论男女老幼,时不时就要叹一口气“哎”一声。这些“愁”都是一时间化解不了的,不像数学题、不像ppt,它没有解法,只能随着时间,让它紧紧地陪着你。其实有一批人本来是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但是又仿佛不能放任忧愁的权利不去使用,所以一定要找出点所谓“坎坷”来,忧愁一番。比如生活如意的大学生考研失利,也要忧愁个几年,“哎,当年没考上”云云,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有人看到这篇胡谈,肯定会评价说太消极、太负能量,可是在那些标榜着自己乐观向上的人们中有几个脸上的开心是百分百的,多少都有掩盖的成分吧。不然在地铁进站时,看到车厢里面拥挤的人们,脸上表情为什么都是一样的苦大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