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教育哲学的视角 刘良华

刘良华,男,汉族,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倡导“自然教育学”和“叙事教育学”。代表作品有《有效教学论》、《叙事教育学》、《教育自传》。


刘良华: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

16-08-24  江山携手  + 关注献花(0) 收藏

  ——教育专家讲座笔记及补充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三个要素:

1、教师学习:看法    2、教师行动:做法    3、教师叙事:说法

二、教育叙事:说法

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的教育研究

一)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传记  个案研究:《大师的教书生活》《鲁迅传》《胡适传》《经亨颐传》

2、教育自传  个案研究:《窗边的小豆豆》《藤野先生》《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不过如此》

3、教育小说(故事)  个案研究:《爱弥儿》;寓言、神话、童话

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研究

1、传记体小说  个案研究:《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记小说》

2、自传体小说  个案研究:《童年》

3、成长小说  个案研究:《大宅门》

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研究

1、调查的叙事研究  个案研究:《村落中的国家》

2、经验的叙事研究  个案研究:《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3、历史(类比)的叙事研究  个案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三、经验的叙事

1、问题与假设:

我遇到什么问题;别人怎么解决的;我准备如何解决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中我遇到什么新问题;我是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后来我又遇到什么新问题。(矛盾观·悲剧意识)

3、结果与讲座:

前测与后测的比较;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讲座语录:

了解教育理论,建立教育流派(对立意识) 德智体是目的,美劳是方法。 不劳动的孩子人格差,不运动的孩子身体差。 爱吃零食的孩子,身体不好,性格不好。 最好的老师是孙悟空的老师:“不得行恶”;“不说我是你的老师”




刘良华: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

16-08-24  江山携手  + 关注献花(0) 收藏

  ——教育专家讲座笔记及补充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三个要素:

1、教师学习:看法    2、教师行动:做法    3、教师叙事:说法

二、教育叙事:说法

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的教育研究

一)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传记  个案研究:《大师的教书生活》《鲁迅传》《胡适传》《经亨颐传》

2、教育自传  个案研究:《窗边的小豆豆》《藤野先生》《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不过如此》

3、教育小说(故事)  个案研究:《爱弥儿》;寓言、神话、童话

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研究

1、传记体小说  个案研究:《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记小说》

2、自传体小说  个案研究:《童年》

3、成长小说  个案研究:《大宅门》

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研究

1、调查的叙事研究  个案研究:《村落中的国家》

2、经验的叙事研究  个案研究:《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3、历史(类比)的叙事研究  个案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三、经验的叙事

1、问题与假设:

我遇到什么问题;别人怎么解决的;我准备如何解决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中我遇到什么新问题;我是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后来我又遇到什么新问题。(矛盾观·悲剧意识)

3、结果与讲座:

前测与后测的比较;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讲座语录:

了解教育理论,建立教育流派(对立意识) 德智体是目的,美劳是方法。 不劳动的孩子人格差,不运动的孩子身体差。 爱吃零食的孩子,身体不好,性格不好。 最好的老师是孙悟空的老师:“不得行恶”;“不说我是你的老师”

欧阳伟:刘良华这个人

三十开外,身不足一米七,短平头发,体格健壮(恕我不才,找不出更好的词语),古铜色皮肤(先生自诩是世界上最健康,最完美的肤色)。眼神犀利无比,仿佛能把人看透似一张白纸,不免让人觉得惶恐,不敢与之对视,久而久之,未闻已先惧三分。先生教授教师教育学。

 先生的自信是我从未见过的。他在上我们的课程二个半小时从未间断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且思路清晰,不曾见有重复字眼,语气十分肯定。但他却有一次和我们讲起他其实很自卑,并解释可能和童年经历有关,我便诧异人是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极端到了顶点就会出现异化。

 他行事“专制”。上他的课,近乎“苛刻”。第一节课,他便宣布一系列规矩:不能迟到(话音未落,一女生疾步走进,于是全体学员哄堂大笑);上课保持绝对安静,包括同桌交流(对小学生尚可,怎可如此待成人?)等等,诸如此类。并一再强调你可以不上他的课,但上了课却没有按要求做,他会“憎恨”他。他用了“憎恨”二字,让我们不禁毛骨悚然。他还说他的要求没有商量的余地,“民主”过多就会滥情或放纵。并自言如果他当guan,一定是一个“专制”的guan。终于在上课期间,我们领略了他的“专制”。他的教育理论雄辩有力,论据充足,讲完理论并向我们推荐了一些研究的方法,但末尾总加上一句:“希望你们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议。”“专制”的有点可爱。

他文字“暴力”。“暴力”是我们同学对他文字的评价。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快意的复仇或挑衅,在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无惧和果敢。他的文字极富雄辩,铿锵有力,如笼中的野狼在千般地撕扯,不断打破框架的束缚,不停地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唤起人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和探索。他曾自言他最喜欢做如关汉卿般的“抡不破,压不弯,捶不扁,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不知可说错否?)这样的人,真乃字如其人。

有时候,他的语言也夹杂着一些诙谐和幽默。词语新解是他拿手好戏。诸如“生活”,他的解释是“生下来是为了活着,是谓生活。”看似无理,却透露着智慧和哲思。

他生活“无常”。他的生活倒也是有规律,只不过是“日出而息,日没而作。”所以,准确地讲是“反常”,他也常常自嘲要改过,但终未改成。(不知尚有尝试否。)反常的理由是他是一个十足的“网虫”,不过,与其说他喜欢网络,更不如说他爱他的博客。他每天坚持在博客上写教育日志,并转摘一些教育案例和自己的理论专著。悉闻他的博客短短几个月跟帖量已超过300万人次,其影响可见一斑。博客已成为他第二个“家”。有时候我们笑谈:如果哪天他家电脑失窃,他会彻夜失眠(不对,应该是整日失眠,谁让他是白天睡觉呢。);倘若他知道小偷是谁,我想他会杀了他。

如此生活方式的人却能保证充沛的精力着实让人吃惊。他说话声如洪钟,高亢有力。我敢确信,站在教室三十米外能一字不漏地听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对于他这样“日出而息,日没而作”的人,却能有如此好的体力和嗓音,我一直抱有深深的怀疑。

他却也有一项优点,便是重视劳作。他说喜欢劳作的人一定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一个对生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平生最看不起的人是轻生的人,不管是什么理由。他说:“只有脑子进水的人才会去自杀。”他曾经崇拜过三毛,但三毛自杀后,他的偶像也就破灭了。他说尽管她的自杀是有原因的,但他依然是不可原谅的。

良者,善也;华者,美也。良华者,美善是也。真心希望他的理论,他的生活都越来越尽善尽美。

文章来源:新思考网

基本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博士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倡导“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已出版专著六部:

1.《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有效教学论》(与高慎英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教育自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翻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与邝红军等合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

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刘良华:《人的素质与身体教育学》,《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8期。

刘良华:《社会的变迁与学校的回应》,《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刘良华:《我们的教育是符合“人性”的吗?》,《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刘良华:《教育哲学的期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刘良华:《教育要拯救“个人”》,《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5日。

刘良华:《从“现象学”到“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7期。

刘良华:《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刘良华:《重申“行动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刘良华等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刘良华:《问题还是方法?》,《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9期。

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0期。

刘良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倾听”与“任务叙说”》,《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8期。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故事》,《教育研究(大陆版)》,2003年9月版。

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4期。

刘良华:《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1日。

刘良华:《倾听语文教学》,《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

刘良华:《反思教师的“日常生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年第1期。

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现代教育论丛》。

刘良华:《论行动研究的“合作”伦理问题》,《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

刘良华:《超越“填空”的历史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刘良华:《行动研究:是什么与不是什么》,《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4期。

刘良华:《教育行动研究——解释学的观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刘良华:《外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0期。

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刘良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问题》,《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2期。

刘良华:《中国教学实验百年》,《教育研究与实验》。


11月21日全天,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在2017年校长资格班做一场精彩的报告。风趣幽默,思想深邃,深入浅出,实为精神大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刘良华《不期而至的温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记]看这本书的前提是要写一篇关于教育学学科的论文,暂时思路并不清晰,打算看完这本书再来写我的感受。2016年4...
    乐乐加油阅读 5,137评论 3 58
  • 小时候喜欢了这首歌 不知它是谁的歌 又听了多少遍 总之长大了 才知道了你 原来你在我出生前已经死去 伴随我的青春的...
    又遇红鸟阅读 231评论 0 0
  • 如题。不要怀疑,这是篇实用文。 对于我们这些样子不算丑陋可憎,性格也算是容易相处的人而言,让别人讨厌其实是个技术活...
    瞎掰少女阅读 2,1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