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有点拖延症。
昨天,自己承诺写一篇听课小结,结果今天从早上4点一直摸到5点半,拖拖拉拉没有找到感觉。没办法,只能在简书大学堂不停回听课程某些章节,琢磨着对我来说,哪方面是困惑或不解的内容。
余老师的课《零基础新媒体写作》已经上了三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收获挺大的,内心想法颇多。
每一次课后,我都做了书面笔记,夯实记忆。从中也我发现老师的课第一节和第二节课的内容特别多,都是大概念和大方向。而且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一个课程,所以这里面要消化吸收的东西特别多。
总体来说,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节课:认识新媒体写作,下面两个章节
第一.如何用聊天模式开始写作。
关键词:角色代入。
首先说一下自己文学基础不太好,文章貌似文笔很差,其实结构和内核是硬伤。我似乎很能写,每天灵感不断,不过是大白话的那种表达方式。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简书写了差不多有70篇文章,阅读量一直很低。刚开始我一直在分析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文笔不太好,可能读书输入不够啊,或者没有定位方向。
余老师见解“角色带入”的话题,让我恍然大悟。自己的文章从来都是自嗨,没有进行角色代入——准确的说是应该没有读者意识。这样就像谈恋爱,如果对方(读者)都不在意你,那就是暗恋了,这件事就变的很痛苦了。写作亦如此,如果你不考虑对方,对方怎么会想到你呢。
余老师告诉我们开启聊天模式的三个步骤。第一个想象你读者是谁?好像我从来没想过对面住的是谁,我写作有点自我满足和陶醉的感觉。第二想和他们聊什么。什么的话题吸引对方?或者什么的内容让对方更感兴趣了。这些我写作的时候都没有深思。第三,要你和我交谈,老师说的对,写作中一定要你我并用,这样读者有亲近感,才不会有隔膜的。
我记得,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在写作中遇到的三个问题》,发表以后在简书点赞的挺多的,这个可能稍微有一点读者意思了吧。
第二.如何获得持续写作的动力
1热爱写作。听了老师的课,感觉自己没有所谓的真正热爱的写作。因为我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爱好和一项技能,脑子里从没有想过从自媒体角度出发,这是我写作的最大的陷阱
2.嵌入阅读。这个就是所谓的主题阅读吧,或者说功利心阅读。反观自己喜欢百科书式的阅读,就说凭着兴趣爱好,喜欢看哪就读哪。余老师提醒我们关于阅读的一句话:一定要聚焦。我写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聚焦阅读,没有为写作而阅读,只是泛泛而读。这方面以后一定要改进。
3.持续分享。我就做得更差了,感觉自己根本没有分享的概念。记得在几个微信群的都要一个熟悉的简书作者叫亦农。虽然他的文笔不是很好,但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他每天都写的很多,并且他在每一个群里都在分享。现在看来,我就是缺乏这个精神,这才是我要向他学习的地方。这个就是分享精神,就是自媒体精神。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过课以后,我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了。一部艺术作品的生命首先是出自写作者的手里,其次就是在读者心中的形象,那个生命是占80%的,所谓的真正哈姆雷特是每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