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成绩总是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孩子的分数也成了家中的晴雨表,考得好了,家中是晴空万里,考得差了,家中就是乌云密布,甚至是狂风暴雨。
但是很明显,这样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是不对的,春节前夕,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就会出来,那么,家长要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高分不捧,低分不棒
快期末考试了,听到办公室的刘姐在给老家的孩子打电话,反复叮嘱孩子要好好复习,好好考试,电话里那是一通恩威并施外加威逼利诱:
“儿子,期末考试要好好考,考得好了,妈妈过年给你包个大红包,考得不好,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
我哑然失笑,这样的话莫名的熟悉,小时候,父母是这样对我们的,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对我们的孩子。
孩子的考试成绩固然很重要,考得好,自然是皆大欢喜,孩子开心自豪,家长满意骄傲。对此,家长通常会大大的奖励孩子一番。
孩子成绩好,家长当然要表扬鼓励,但是家长也不应该将孩子捧得高高的,这样无形中会让孩子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正面的表扬孩子,给予孩子小小的奖励,例如满足孩子一个合理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是教育孩子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鼓励孩子再接再厉,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孩子成绩差,家长也不要大发雷霆,将孩子毫不留情的斥责一通,这样的责备只是家长纯粹的情绪发泄,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孩子考差了,自己更难过,更自责,他需要的是家长的安慰和鼓励,而不是家长的打骂。
家长首先应该稳定自己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即使给予孩子拥抱和安慰,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试卷,找出考差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结果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
有孩子委屈的说:“考试成绩不好,最难过的明明是我,老师会批评,同学会嘲笑,回到家,爸爸妈妈不但不给我安慰,还要再骂我一顿,他们只看到了成绩,为什么没有看到我平常的努力呢?”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我们总是更在意结果的,工作时,老板不会看你做项目有多辛苦,有多拼命,他只会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带来收益,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功利性,也是成年人的无奈。
但是对于孩子,我们应该阳光一些,宽容一些,成绩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因为一次考差,就完全否定了孩子一学期的努力。
幼年时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性格和习惯,远远比一次考试成绩更重要,而性格和习惯的培养,是在于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而是在于孩子平时的点点滴滴。
相对于成绩,家长更应该看到孩子平时学习的习惯和努力的程度,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过程远远大于结果。
孩子比成绩重要
总是有孩子抱怨,在爸爸妈妈心里,成绩永远比我重要。
有家长辩解,孩子当然比成绩重要,我在乎他的成绩,还不是因为爱他,不然我操那么多心干嘛。
家长自然是爱孩子的,但是有些家长的表现,却让孩子认为在你心里,成绩比他更重要,孩子期末考试考差了,你责怪孩子成绩糟糕,却没发现孩子一脸的得难过和委屈。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从为人父母那一刻起,大多数家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快乐的长大。
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们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多,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希望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孩子越来越累,越来越不开心,明明最开始的初心,就是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啊!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朵朵的父母对朵朵的成绩尤为看重,唯分数与名次至上的父母,撕碎朵朵的心血小说,偷看她的日记本,就为了让她“安心学习”。
对于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朵朵而言,她的感受就是: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个分数机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唯分数论的功利观念一代一代传递下来,在家庭中形成粗暴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功利。”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初衷都是因为爱,可这种爱有时变成了一种限制,一种掌控,甚至是一种伤害。
分数的高低不代表孩子是否优秀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孩子是否优秀,学习成绩,只能代表某一种能力,而不能代表一切。
关于孩子的期末成绩,一位新加坡校长写给家长们一封信,言语真诚恳切,句句真知灼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什么非要用学习成绩这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这是不公平的。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小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总是借故不去上学,但父母却从不给他任何压力,也不强迫他去上学。
他喜欢画画,于是父亲带他去动物园,对他说:“动物园里有狮子,还有大象。如果你是只狮子,就做一只狮子;你是大象,就做一只大象,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
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让他得以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观察、思考、实验、作画,任想象力自由驰骋,最终闪烁出自己的光芒,成为名扬天下的漫画家。
成绩不仅代表一切,孩子找对了方向,一样可以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