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芯近来的表现令人揪心:上课分心、作业潦草、与同学关系紧张、与妈妈的关系很僵……
为了了解小芯表现欠佳的原因,我已经找她谈了几次话。
小芯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妹妹住在外婆家。最近,特别疼爱小芯的奶奶得了重病,住在医院里。小芯无法回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照顾奶奶,心里很担心、很焦虑,根本无法专心听课学习。
尽管我多次与小芯谈话沟通,叫她把问题想开一点,生活总要继续,不能每天都活在自我不断夸大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但小芯的情况并没有任何的改善。
小芯的这种不良情绪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这两天,我开始阅读《思维改变生活》这本书,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克服不良情绪的灵丹妙药。
《思维改变生活》这本书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arah Edelman博士的心理学著作。这是一本实用而可靠的指导书,可以帮助我们征服那些挫败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它演示了如何批驳头脑中烦人的喋喋不休,并教会我们更理性地处理愤怒、抑郁、焦虑和挫折感等情绪。它还包括了大量的合理建议,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并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
《思维改变生活》是一本自助心理学书籍,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那就是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已成为心理治疗师们公认的工具。CBT的目标,就是用实事求是的思维模式来帮助我们对情绪困扰作出更好的反应。Sarah Edelman用一种明了而热心的方式解释了CBT的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更积极,更能控制事态。
在本书中,我明白了人类的认知对情感和行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那么,人的认知来自何处?为什么有些人思考起来往往富于理性,而有些人总有很多消极的自我挫败的想法?答案就在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是有很多不同的影响造成的。这些影响包括:
1.童年经历。我们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龄人、其他人那里接受的信息。
2.我们一生中打过交道的人,包括:伙伴、同事、家庭成员和重要的朋友。
3.我们的人生经历,包括我们的业绩、损失、成功、失败以及被拒绝。
4.我们从书本、课程和教育机构获得的信息。
5.我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和公告等媒体从社会中获得并积累起来的信息。
6.我们的生物学倾向性。
其中,生物学方面的因素确实可以影响到我们对情况作出反应的方式,从而最终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比如有些人存在一种容易焦虑的内在倾向,于是他们倾向于关注潜在的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比别人更容易把某些情境看成是有危险的。
另外,我们通过大众传媒从社会得到的很多信息,影响了我们的观念,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比如,电视、电影、杂志和广告所描绘的形象,强调了以下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1.工作要体面,年薪要高。
2.要苗条、年轻、富有吸引力。
3.要有钱、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要受到众人喜爱。
4.家庭关系要和谐、幸福。
这些想法和观念越强,当现实不能实现时,我们就越容易感到难过,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烦恼。
作者告诉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和观念并没有错,这些想法和观念,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的学生小芯,因为父母离弃,总想着让父母复合。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无用的人。对幸福家庭的渴望过高,导致她自责又焦虑。她经常在自己的作文中描写对妈妈的恨,对说过她坏话的同学的恨。她的这些情绪都是不恰当的情绪。
该怎样消灭这种不恰当的情绪呢?作者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有用的陈述提醒自己从更积极、更现实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可以重复这样自我肯定的话语:
1.完美固然好,但是,人都会犯错误。
2.我已经从这一次经历当中吸取教训,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
3.我应付得了,慢慢来吧。
4.最终的结果其实并没那么坏。
这些自我肯定的陈述,其实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一个小方法。这些方法,不但对我自己有用,用在小芯身上也可以吧。
哈姆雷特有句名言:“世事并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样去想”。
今天,我从本书中,弄明白认知行为治疗的原理:认知,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很多痛苦的情绪包括愤怒、焦虑、抑郁、自责和自卑,都是由自我挫败的不切实际的认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