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个黑洞,无穷大,力量也无穷尽。在读Sarah Edelman博士的《思维改变生活》之前,我从来想不到人的思维方式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当下糟糕的心情和状态。
整本书由心理学引入,讲述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目标的转变,从最初的研究学习、记忆、知觉和感觉的过程,到处理心理问题。心理学又不断地衍生新的理论,到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即CBT的出现和广泛应用。CBT方法主要关注纠正认知行为和改变行为。
纠正认知就是学会识别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它们改变成更有益、更健康的思维方式。那我们要先知道认知是什么?
Sarah Edelman博士很清晰地向我们阐释了,认知,是我们的想法,是当下的短暂的产生的一种意识。例如,儿子今天考试成绩很差,我不打算带他去游乐场了,作为成绩差的惩罚。这是一种想法,我对儿子考试没考好很生气,产生了这样惩罚他的想法。这种因为某件事情产生的想法每天都会产生成百上千条。
观念,是稳定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假定——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世界的假定。例如书中提到的鲍勃差点发生一起车祸,是因为另一辆车的驾驶员没有给他让道。鲍勃为此十分恼怒。他的观念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守交通规则,对方司机并没有遵守他的这个观念,是十分可耻的,让他怒火中烧。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认知可以产生情感,这种情况可以是积极地也可以是消极的。我做了一件坏事,应该受到惩罚,这是自责。认知当中,坏事是不好的,但是我做了,是不对的,那么我就要收到应有的惩罚。“我不如别人”,从以往的经历或者我和别人交往的迹象,让我产生消极的情绪,觉得别人都比我好,而我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优点,全身上下笼罩在自卑的情绪中。这就让自己更没有信心和别人相处交往,同样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导致恶性循环,不断自我孤立。社会上碰到的很多的孤僻的人,并不是他不愿意和人交流相处,而是他正陷落在自我厌弃的悲观世界中,不懂得如何和别人交往,俗称“社恐”。
在观众的印象里,秦海璐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大女人”,再加上天生一副高冷范,更加地让人不好接近。在最近一期《妻子的旅行中》,秦海璐谈及网友对自己的这些误会时,是这样说的:“一切误会,源于我有社恐。”
所谓社恐,就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社恐”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个“恐”字,害怕与人交际,害怕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秦海璐坦言,在婚前的日常生活中,患有“社恐”的她和大家一起吃饭时,因融入不进去而一直吃饭来逃避;在大街上遇到熟人时,也会纠结该不该上前打招呼;也会常常用刷手机来避免和他人的社交。
这是不是说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害怕与人接触,特别敏感,特别玻璃心,别人说了什么,就会多想,那是不是不在说我呢。那我是不是要这么说话别人才不会讨厌我,刚刚说得那些会不会被人嫌弃看不起等等。
在《思维改变生活》中,CBT教我们,要形成健康、合理的认知。我们学习CBT,其目标在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帮助我们对可能引起痛苦的情况作出恰当反应。
设想一下,你与人交往中,和对方谈话,你兴致勃勃,对方却一直兴致不高,甚至绷着个脸。你不禁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说了什么话让他不高兴了,或者最近做了什么事得罪他了?于是,剩下的时间你一直在努力回忆刚刚的谈话看看有哪里不妥,或者最近做的事情,以至于你整个人都陷入了焦虑和不安中。
为了从这种不健康的认知中走出来,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
B代表“观念”。
C代表“结果”。
上面糟糕的交往中,A:前因:交流时对方没有给与正面的积极地回应。C:焦虑不安,没法专心做事。而所有整个事情是你的B导致的。你焦虑不安,不是因为对方在你们谈话中没有笑脸,而是你认为你愉快的和别人交流,对方也应该积极回应,如果不是,那就是对方对你的谈话不高兴,或者不喜欢你了。
找出了A、B、C,埃利斯的D“辩驳”能较好地解决你的情感焦虑。辩驳,是我们质疑自己思维方式的的过程。我们弄清楚了自己为什么焦虑不安,那现在来辩驳一下:虽然对方的反应能看出来谈话兴致不高,但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许他遇到了很糟糕的事情不能安心愉快地和我交流呢,说句不好听的,可能他或者他的家人生病了呢。
这样的辩驳方式,有助于我们从不好的认知情绪中解脱出来,结束谈话,我们可以关心对方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提出帮助的意愿。如果可以,约定下次的愉快的谈话。
生活中会有很多这样的无益的想法和观念,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清除,但是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们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去辩驳,释放糟糕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