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大足石窟一哥们
1)小盆友的愿望
我的亲弟9岁,近来他关心怎么融入小团体,讨周围人喜欢。
终于告别天真无邪的幼年,到了看别人脸色的时候。
我当时的建议:保持
。
过后回想,有点敷衍不够义气,
多吃十年米饭的大哥,还算有心得体会。
心一软,前人植树后乘凉。
小家伙就少摸爬滚打了,
教着你走走捷径~
2)动物
大家是什么?人。
人是什么?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而共性其实很简单——趋利避害。
和大家一起玩,本质是动物行为。
被大家接受认可,意味着兽群的接纳。
兽群为何接纳你?权衡得失,你值得接纳。
同理,小团体的形成,因为成员们觉得值。
群居动物。比较典型的像鸭子、斑马。它们不仅聚起来,还保持形态、习性上的相近。
鸭子吧,一起嘎,一起摆。听村里老辈说,鸭子比鸡好放养。因为抱团,不容易乱跑,争食也温和一些,
更重要的是,土狗、黄鼠狼不敢惹一群鸭子。虽然嘴不尖,但鸭子遇敌能一拥而上,揪毛扯皮。
鸡很容易落单的。
小学三四年级,字么学了几百个,加减法勉强不掰手指了。但对于“力量”,颇有觉悟。
拜大哥、痞子腔、拉帮结派、宫斗,在此时起步发展。
通过各种抱团,提升存在感,威慑力,甚至构成隐形的等级制。
小孩子的“组织”无师自通,他们猛地发现了立场、角色和位置,学着施恩、立威、拉拢、挤兑。金字塔的阴影逐渐清晰。
动物向往的,永远是力量。
(补充:力量=交易—施害能力)
3)看别人脸色
人的自我意识之强烈,像某种诅咒。
所谓“自我意识”,其实更多是“周围人怎么看待我”之意识,社交产物。
如果某人从未接触过别人,他也无法意识到“自己”。
和人类一起玩,比其他动物一起玩麻烦。
麻烦在于,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自己一套都难以把握,还得琢磨别人。很费脑子呢。(你瞅啥)
小团体里面,保持一定默契,表演一种人设,维持共同话题、兴趣、假想敌之类 。都为了简化认知难度,照顾彼此的“自我意识”。
对彼此的认知大致准确,才有稳定的自我意识,才清楚如何行动,大家才敢互动合作——才好玩。
人家已经成型的小团体,达到这微妙的平衡,不容易。
你丫初来乍到,搞不清底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怎么使人家放心接纳呢?
重点不是自艾自怜。而是快速简化小团体对你的认知难度,让人家默认你是安全的、“简单的”。
先混进去再说嘛。
4)你是个好人
一撮人有一撮人的玩法。
通过约定俗成的仪式,增强力量感、安全感。
两个基本感受+“共同想象”,构成“归属感”。
万变不离其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咱和搞部落图腾、玩巫术party的人类先祖,其实差不多。
进了圈子,不意味着得到认可。
投名状知道不?请拿出你的诚意。做任何事情,都得付出成本,进圈子想获得什么,某方面就该失去什么。
维持圈子,满足归属感。至少要求成员约束自己,有某种共识,言行举止标准,在社交仪式里投入时间成本。
乃至高阶段,同仇敌忾(参考姑凉们撕逼),奉献财富、自由、健康(参考在厕所里猛吸烟的铁哥们)身家性命,达成圈子目的。
简单说就是:表忠诚。
善恶从来看立场。
想被一撮人接纳,就得旗帜鲜明,站在某个立场,有坚定信仰。
最好,奋起攻击团体的敌人,显露力量又表了忠诚。
没有敌人都得找一个出来。
新进来的,表演总是很夸张。
5)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小团体也有生命周期。玩到傍晚还得回家吃饭呀~
闭合的氛围
相近的人员
一致的需求
三者有利于滋生小团体。反过来,三者改变促使小团体消亡。
班里聚起来的小组织,生命周期最多到毕业。因为小团体力量抗衡的格局,毕业后不复存在。
相近人员抱团符合经济规律:降低交往成本,提高信息流通效率。(远亲不如近邻)。但人的远近关系,不像植物。人还有时间远近、心理远近、种族远近、信仰远近、心智远近等等。
其中,需求是最大的变数:人在计算得失。成本风险换取其需求,如果值,他就选;如果不值,他就弃。
而人各有其生长环境、经历体验、思维习性,导致每个人的需求有所不同;而且,人的需求始终在调整、变化,难以捉摸。(他人即地狱)
每个小团体,都像对生命体的拙劣模仿。
如果各个细胞没有分工合作,没有产出交易,只有互害互损,或散漫停滞。则加速死亡。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找合适时间、合适场合去玩吧。
或者你有扭转乾坤的抱负与本事,去接锅。
6)老弟顿悟
终于讲完。
我:“怎么样,能懂吗?”
老弟:“好像...懂了吧.......”
我:“那好,知道怎么做了吗?”
老弟:“哥...我........突然...不想出去......玩了........”
我:“哎~”
“早说鸭,”
“俺从小也不出去找别人玩的,”
“走,回屋写作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