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m Urban 翻译:ONES Piece 翻译计划 王沫涵
译者按:继钢铁侠伊隆 · 马斯克上月公布了SpaceX的巨型火箭之后,Wait But Why又发布了一篇相关长文,根据作者与马斯克的对话,讲述了巨型火箭的来龙去脉,也展望了人类移民火星的未来。本文延续了WBW的一贯风格,生动幽默,浅显易懂。另外,对于SpaceX、马斯克或者航空航天创业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听下泛科技播客「迟早更新」第24期节目《听NASA工程师讲故事》。
昨天,伊隆 · 马斯克在2016年国际宇航大会(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中登台演讲,公布了有关他们正在造的巨型火箭的一手消息。
几个月前,当SpaceX第一次宣布他们考虑在九月下旬动手做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或许可以利用一下老交情,因为2015年我跟伊隆和他的公司一起共事相处得不错(这之后我写了四篇详尽的马斯克系列博文)。所以我联系了一下,问他们我是不是可以提前了解一些有关巨型火箭的消息,然后写篇文章。
他们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我跟伊隆在电话上讨论火箭、时间安排、还有包含这一切在内的宏大计划。我们按照以往的方式开始聊。
我:你是伊隆 · 马斯克。
马斯克:我是。
然后我提到了火箭。
我:去火星的火箭很大啊。
马斯克:是的,很大。
我:要把人带去火星呢。
马斯克:是有这样的打算。
我:让我去吧因为我不是一般人。
马斯克:……
后来,我们慢慢深入地展开了一段神奇的对话,谈了谈SpaceX正在建造的疯狂机器以及相关的计划。
好了,在正式切入正题之前——
这篇帖子只是有关SpaceX的故事之一;SpaceX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神奇的故事,也是我去年花了三个月四万字想要描述的传奇。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但还没有读之前的文章,那么我推荐先看那篇。文章分为三部分、五个网页:
- 第一部分:人类与太空的故事
- 第二部分:马斯克的使命
- 第三部分:如何殖民火星
1.第一阶段:怎么把东西送到太空
2.第二阶段:太空旅行成本革新
3.第三阶段:殖民火星
如果已经读过那篇文章但需要复习一下,或者只想了解大火箭然后继续好好生活的话,下面简短地介绍了事情的背景:
背景
为了明白为什么巨型火箭那么重要,你必须先理解下面这个句子:
通过在火星建造一个一百万人自给自足的文明,SpaceX 意在实现人类多行星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一步步地说。
为什么要有多行星的人类文明?
两个原因:
- 好玩,有趣。(这里有一段去年我采访伊隆的视频,伊隆阐明了他的观点。)
- 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是个好主意。我们现在全部生活在地球上,也就是说,不管出于自然还是我们自己的技术,一旦地球不好了,我们就全完了。好比把一个珍贵的数码相册存在了一个不一定特别靠谱的硬盘里。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聪明地把相册备份在另一个硬盘上。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伊隆把多行星生活看作是“地球物种的人寿保险”。
为什么选火星?
- 金星靠不住,表面温度高得可以熔化铅,气压大得惊人,风刮得让人难以忍受。
- 月球上的自然资源太少,一天等于地球的28天、并且没有大气层在白天阻挡太阳直射、晚间对地面保温,一整天都没法活。同样,水星也是这种情况。
- 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只是伪行星的巨大气团。
- 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卫星倒是有可能适宜居住,但是比火星更远、更冷、更暗,所以自然没道理考虑它们了。
- 冥王星甚至更远、更冷、更暗。所以不要再问我冥王星了。
- 然后就剩下火星了。火星也并不好。如果火星是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没人会愿意去的。但对比其他那些选择,火星太美妙了。虽冷,但不会冻死。虽然有些暗,但不会比地球暗到哪儿去。虽远,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火星上的一天跟地球的一天基本一样长,对人类来说很好,并且很适宜种植地球植物。火星的表面引力不算太低也不是太高(大约是地球引力的三分之一)。火星上有大量冰冻水以及适量的二氧化碳,这一点对于早期移居火星至关重要,对于未来把火星“地球化”、把它改造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也非常有用。总的来说,我们很幸运能有“火星”这么棒的选择——如果放在其它太阳系里,我们很可能找不到。
为什么是一百万人?
因为伊隆觉得一百万人是在火星上创造自给自足文明所需人数的粗略估计。伊隆这样定义“自给自足”:“即使不会再有来自地球的宇宙飞船,火星殖民地最终也不会灭亡——不灭亡需要一个巨大的工业基地,比在地球上建要难得多的工业基地。”
换句话说,如果二号硬盘依赖于一号硬盘才能用,那么相册其实并不是真的被备份了,对吧?二号硬盘存在的意义就是如果一号彻底坏掉了,二号还能转危为安。
虽已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原因可能导致地球这块硬盘“坏掉”,比如小行星撞击、人工智能灭绝人类、特朗普搞死我们、ISIS弄出什么恐怖的生化武器等,伊隆还提到了一些不太戏剧化的可能性,比如不再会有来自地球的飞船,仅仅因为地球文明不再有能力发送它们了:
飞船不能从地球飞去火星还有另一些原因,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是地球变成了一个宗教国家,也有可能是地球文明慢慢退化,不能再承担自己的重量。埃及人曾经会建金字塔,后来却忘了怎么建。他们也不记得怎么解读象形文字,直到发现了罗塞塔石碑。古罗马人也是这样,他们有室内管道系统,他们有高级的高架引水渠,可后来全部毁了。中国一度有世界上最大的远航船队,一路到达非洲,然后某个傻皇帝继位,觉得远航不好于是把船都烧了。所以,我们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在要跨过去的最关键的门槛是实现自给自足所需的人数和大量的货物。粗略估计大概需要一百万人和一千万到一亿吨货物。
换句话说,我们不要再耽搁了。
好,但是怎么把一百万人弄到火星上去呢?
选出下图中绿色的部分:
其实不难。如果我们能挑出地球上既想去火星、又去得起火星的一百万人,这就是未来一百万的火星殖民者。
然而,目前,黄圈很小,蓝圈还没有。
伊隆认为——这里我也比较同意——如果蓝圈足够大了,就不必管黄圈了。毕竟如果火星可以负担得起、安全,你也知道还能回来,许多人都会想去的。
难的是蓝圈。问题是这样的:
之前美国国会问过NASA,把5个人的团队送到火星需要500亿美金。每人100亿。伊隆觉得如果想让蓝圈足够大,每个人去火星的成本应该是50万美金。也就是现在成本的两万分之一。
两万分之一。
就好比盯着汽车行业说,“现在一辆新本田要花大约两万美金。为了让这个行业活起来,我们需要把新车的成本降到一美元。”
所以这是什么鬼?
这个“鬼”是这样的:
试想,如果飞机运营的方式是:起飞飞往目的地,不落地,而是乘客跳伞着陆,然后飞机坠入大海爆炸彻底“落地”。所以每架飞机是一次性的,如果还想坐飞机,需要再造一架飞机出来。
一张机票票价一百五十万美金。
太空旅游现在非常昂贵,主要原因是我们让火箭自毁坠入大海(或者在大气层焚毁)。
伊隆创办SpaceX的时候,下定决心解决这一难题。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考虑到之前没人做成过,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国家花了几十亿尝试但也没有搞定。但SpaceX年复一年地琢磨这个难题,几经失败、不断尝试之后,2015年底,他们做成了:
SpaceX ORBCOMM-2 Booster landing in under a minute via YouTube
然后他们成功了一次又一次。现在他们成功的概率比失败要高。这是白天拍摄到的最近一次着陆的场景:
SpaceX Falcon 9 - Successful Drone Ship Landing - 8th April 2016 via YouTube
很快,之前已使用过、着陆过、飞行测试过的猎鹰9号将首次为SpaceX执行新任务,正式使SpaceX的火箭可被“回收再利用”。
发射旧火箭只需要买推进剂(燃料和液态氧)以及做一些例行维护。这就使太空旅游的成本降低了一百甚至一千倍。
这之后我们还有19/20到199/200的成本需要砍掉。如果SpaceX可以一次性带一百人甚至更多(而不是国会跟NASA问过的五个人),成本会降下来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创新实现,比如在轨燃料补给(成本降低5-10倍)、在火星生产推进剂,这样就不用携带回程所需的推进剂了(成本再降5-10倍)。这些等一下再细说。
突然,票价不仅降到了50万美金一张,而且还有可能更便宜(伊隆说有可能降到10万美元一张)。你可能还没注意到,SpaceX的创新正在革新太空旅游的成本——这一改变会打开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大门。当革新足够深入,SpaceX将一百万人送到火星的愿景也许真能实现。
我们要去火星了。这周,SpaceX就展示了能把我们送到火星的东西。
火箭
“火箭相当震撼。让我觉得特别亢奋,我每周都能看见它。”
伊隆兴奋了。当你了解了他正在造的巨型火箭是什么样子之后,你会明白原因的。
首先,让我们消化一下眼前的挑战。大家都说航天很难。迄今为止,只有几百个人到过太空,只有几个国家有太空发射的能力,太空游的历史散落着各种悲剧式的发射失败。把一个超级重、又复杂、且装满爆炸性液体的庞然大物在毫不出错的情况下发射上天穿过大气层确实非常难。
但是,我们所说的人类进入太空,事实上是进入近地轨道,距离地面高度100至1200英里。通常情况下,发射高度在250英里,不超过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唯一一次人类走得更远是196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个美国人登月,跨越了25万英里。
当地球到火星距离最近时,火星离我们有3400万到6000万英里远——约为月亮距离地球的200倍,国际空间站距离地球的20万倍。
一光秒多一点就能到月球。
而到火星需要超过三光分。
火星好远。
伊隆喜欢把地球到火星之旅比作横穿太平洋,如果用这个比例衡量,去月球相当于穿过英吉利海峡(去国际空间站也就是到距离海岸177英尺的码头)。继续用这个比喻的话,伊隆说,“向近地轨道或甚至月球发射的火箭基本上相当于渔船,如果跟一个要飞过1000倍远的殖民运输系统相比的话。”
除此之外,如果只把几个人或一个卫星带到近地轨道还说得过去,但如果长途跋涉一直到火星,你想携带的远不止这些。也就是说,你得携带更重的东西,走得更远。将距离因子乘以有效载荷因子,伊隆解释说火星运输系统“准确地说相当于世界现有发射运载能力的一百万倍。必须是这样。”
同时,火箭还要特别先进超前。伊隆说:“不仅更大,还更高效。关于火箭存在一种非黑即白的错误认知:火箭要么‘小而复杂’,要么‘大而笨重’。人们说的‘大傻助推器(big dumb booster)’行不通。我们需要巨大且智能的助推器。如果想要殖民火星,没有其他选择,必须让火箭又大又高效。”
如果不好从上图中理解火箭有多大,我们来放个参照物。
或者这样?
不进入观众席的话,橄榄球场的对角线很难装得下它。还有这个:
摩天大楼的大小。或者就像伊隆所说,“目前为止最大的飞行物”。
昨天的演讲中,伊隆解释说这不是第一次先瞧瞧火箭可能长什么样,也不是艺术家模糊地描述火箭也许是什么样——这就是火箭的成型。这就是他们正在建造的火箭。
然而,SpaceX貌似在火箭取名问题上正在经历一场存在危机——一开始叫“火星殖民运输机(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之后(因为火箭可以去比火星还远的地方)改名叫“星际运输系统(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然后在昨天的演讲中,伊隆说他们其实还没有最终决定叫什么名字,但具体实践火星处女航的宇宙飞船也许会叫“黄金之心(Heart of Gold)”[^1]——也就是说名字还没起好。
所以,除非我知道了它的正式名字,我都会用伊隆曾用过的名字叫它:巨型火箭(Big Fucking Rocket,以下简称BFR)。
巨型火箭真的超级大。400英尺高,相当于40层的摩天大楼。40英尺的直径,一辆校车可以被毫不费力地塞进去。它的重量比三个土星五号(Saturn V)还要重,能产生超过土星五号三倍多的推力——要知道执行过阿波罗计划的土星五号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过最大的火箭。
下图是把它跟其他一些火箭放在一起对比大小的样子:
如果按照火箭能带到轨道上的有效载荷(即货物和/或人)的公斤数来比较,差距会更加极端:
对比一下,SpaceX无敌的猎鹰9号可以把4吨有效载荷运到火星,而重型猎鹰(Falcon Heavy)——即将成为目前最强的火箭——可以承载13吨有效载荷直抵火星。伊隆相信BFR一开始的有效载荷为几百吨,最终将达到一千吨。这个夸张的数字真的很难消化——想一下巨大的重型猎鹰的承载能力只是BFR最终火星承载力的1%多一点。
此刻需要澄清一下:我刚刚一直在说的巨型火箭事实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巨型飞船安在一个巨型助推器上。
巨型助推器
先说助推器吧。25层楼高的助推器——也就是BFR火箭的部分——用伊隆的话说“的确像个猛兽”。目前为止,这应该是最大个的助推器。按尺寸来说,肯定最大;按推力来算,更是如此。
在SpaceX的文章中,我讲过猎鹰9号的九台梅林引擎(Merlin Engine),每台都强大到可以把40辆汽车举到空中——如果加在一起也就是说猎鹰9号可以同时举起360辆汽车。重型猎鹰装有27台梅林引擎,可以将超过一千辆车举起穿过云霄。
而巨型助推器配有一种不同的引擎:猛禽(the Raptor)。
猛禽引擎的外观看起来很像梅林引擎,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通过大量加压,SpaceX使猛禽比梅林强大了三倍以上。
一台猛禽引擎可以产生310吨的推力——相当于举起310吨货物、或172辆车、或一整架波音747飞机。这就是一台猛禽的战斗力。
而巨型推进器上安装了42台猛禽引擎。
加在一起,推力能达到史无前例的13,033吨,足可以把超过七千辆车、或50架大型飞机送上太空。
巨型宇宙飞船
此外还有宇宙飞船——也就是SpaceX所指的星际飞船(Interplanetary Spaceship),我这里延续之前的习惯,叫它巨型飞船(Big Fucking Spaceship),这样更好玩。巨型飞船就是装在巨型助推器上面的又大又酷的东西(如果你看到这里迷糊了,提醒一下:巨型飞船加上巨型助推器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巨型火箭)。巨型飞船的功能是运载人和货物抵达火星。它也将在火星上独立发射,带着想回地球的人回到地球。
巨型飞船的大小相当于16层的高楼,直径最大55英尺宽。除了能运载几百吨、最终一千吨货物以外,巨型飞船最初能承载搭载100人,伊隆相信人数能逐渐增加到200甚至超过300——就像游轮一样。
有了九台猛禽引擎,它的发射推力比当今任何火箭都更强大——包括明年问世的重型猎鹰。一艘二级运载飞船能比最强大的一级火箭产生更强的推力,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下面是近距离的截面图:
我问伊隆,乘坐飞船的感觉如何。他说,“嗯,你是在微重力下坐在一个巨大的飞船里。我觉得应该挺有意思的。你会在飞船里面飘来飘去。”
有道理。
在演讲的问答环节,他补充道:“绝对是很有意思、令人激动的体验,不可能拥挤又无趣。乘员舱准备就绪,你可以在里面玩失重游戏,飘来飘去,里面还有电影院、讲堂、小船舱、餐馆——一定很有趣。”
嗯,好,如果现在我上了飞船。一个零重力的游轮。景色是这样的:
如果你要坐飞船去火星,以下是整个流程:
- 上船。巨型火箭会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39A号发射台发射——这里也是阿波罗宇航员出发的发射台。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它建得相当大,因为没人知道以后会发射多大的火箭。到达发射台后,上塔、过桥,进入巨型飞船。
- 起飞。系紧安全带,巨型火箭发射。几分钟后,一期巨型助推器分离,回到地球。你身在的巨型飞船继续航行,驶入地球轨道。
- 在轨补给燃料。着陆地球之后,巨型助推器被扣上新的巨型飞船——里面装满了推进剂(液态氧和甲烷)。它再次发射,把装满推进剂的飞船带入轨道,并与你所在的飞船汇合。这两架飞船会像虎鲸握手一般对接,与此同时完成燃料输送。
燃料补给需要重复几次,直到你所在的飞船完全补足燃料。这个环节非常关键: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航行成本;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速。人们一直以为到火星的旅程需要六到九个月,但巨型飞船只需三个月就能抵达。
- 飞向火星。微重力下度过有趣的三个月,然后看见飞船里任何一个人都觉得烦。航行中,飞船用大量太阳能电池板供能的冷气推进器驾驶。
- 进入火星大气层。该打开隔热罩了。
着陆火星。笔直着陆,就像一级助推器着陆地球一样。
开始火星生活,当然现在谁也想象不出。如果是在火星殖民的早期,你需要在那儿工作,帮助建造早期工业基地。这之后,想做什么都行了——研究、创业,或者只是探险。
在火星上生产推进剂。这应该是火星上最早起步的重要工业之一。推进剂由液态氧和甲烷组成,因为火星上有大量的水(冰)和二氧化碳(火星大气层中的主要气体),所以生产推进剂会很方便、简单。将你一路乘坐的飞船装满推进剂,为返回地球做准备。相比从地球携带回程所需的推进剂,这样做能节省大量成本。
永远留在火星,或者回到地球。如果选择回来,你需要登上上一批到达火星的飞船。
垂直着陆地球。就像登陆火星时那样。飞船之后会进行例行维护,准备在两年后再返火星。
变成谁也忍受不了的那种人,每段对话都费尽心机找到突破口跟别人炫耀你在火星的经历。
任务完成。
下面这幅有些乱的图总结了全过程:
此外,下面这个视频生动形象地又总结了一遍:
所以这就是巨型火箭,以及详细的运作流程。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这一切怎样才能按部就班地实现。
终极计划
回到现实。所以我们如何才能从“这个潜力满满的酷火箭五年之后有可能发射”到“我们是蒸蒸日上的多行星文明,有一百万人在火星上生活”?
一万次飞行。伊隆认为,若想让火星上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人,巨型火箭需向火星飞行这么多次。
为什么是一万次呢?因为在大部分航行中,每次至少有一百人,乘客数量也会逐渐增加——可是还要考虑到每次有人飞往火星时,就会有人想要回到地球。每架巨型飞船的底部都有一个巨大的货舱。伊隆觉得我们需要把至少一千万吨货物运到火星,从而使火星上的百万殖民自给自足;就像SpaceX所期待的,如果他们可以更快地把有效载荷提高到每次一千吨,那么一万多次飞行可以更快完成一千万吨的货物运输。
这一万次飞行什么时候开始呢?
我们看一下火星与地球的会合日程——也就是地球与火星相距最短的日子(也叫做“火星冲日”)。因为地球轨道比火星的小,地球公转更快——所以每26个月,地球会追上火星,它们几乎挨着彼此。这也是人类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迁移的唯一时机。
我们现在距离火星比较近,因为上次火星冲日发生在2016年5月22日。所以,如果你像我一样,心里曾傻傻地默想过“我擦有颗超亮的星星啊我得打开Sky Guide App看看这是哪个星球然后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瞧瞧。可是跟以前一样,没人在乎,因为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你一定知道整个夏天,火星的存在感极强,在夜空闪耀。一年之后,火星将在我们的另一端、太阳的另一侧,那时晚上我们完全看不到火星。
2016年的火星冲日很特别,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没人谈起的火星冲日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下一次火星冲日开始,也就是2018年7月,SpaceX会在每次火星冲日时向火星输送货物,想必那时一定会是个大新闻。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时间表可以暂定如下:
SpaceX 如何计划安排接下来的火星冲日
2018年7月:向火星发射装有货物的龙飞船(由猎鹰9号发射、SUV大小的飞船)。
2020年10月:发射更多龙飞船,装载更多货物。
2022年12月:BFS的火星处女航。仅装载货物。这就是伊隆想要取名为“黄金之心”的飞船。
2025年1月:BFS首次载人飞往火星。
我们再回去再看一遍上一行。
2025年1月:BFS首次载人进行火星飞行。
你get到这个点了么?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八年之后人类将重登火星。
然而现在却没人讨论这件事。
但人们一定会的。随着龙飞船陆续抵达火星,接下来的几年里会掀起铺天盖地的讨论。而当2022年BFS发射、飞往并着陆火星时,舆论的高潮必定会到来。不会没人关心的。
之后,第一批宇航员被宣布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从而激起更加热烈的讨论。人们欣赏他们的勇气,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有可能发生意外,宇航员没办法活着回来。然后,2024年,宇航员们将开启三个月的旅程,每天都会登上头版新闻。当他们落地火星时,地球上所有人都会目不转睛地关注着。1969年的那一幕将再次出现。
这一切真的正在发生。
伊隆不喜欢人们问他有关第一次航行以及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问题。他解释说,这不是人类可以引以为豪的成就。他很快指出,“人类登月曾让我们超级振奋——但是我们的月球基地在哪儿?”换句话说,仅仅为了有东西可以吹嘘,跟火星打个招呼就撤退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实现整个愿景,在火星上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且可持续的文明。
是的,这些都没错。但我还是期待2025年。到时候会超级有意思。
总之,下一个火星冲日会在2027年再次来临。这一次,如果一切按计划展开,多架BFS将踏上飞向火星的征程,将比2025年时搭载更多乘客。2025年抵达火星的飞船——探路火星的五月花号——将返回地球,送第一批火星开拓者回家。他们是国际英雄,将享受人们热烈的庆祝和赞扬。而传奇般的飞船将在航空航天博物馆里安享余生。
同时,我们也将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见证一组飞船抵达火星。这批搭载的乘客将接过2025年第一批乘客的任务,继续在火星拓荒。早期的火星殖民者挑战重重,跟一般的早期殖民者没有两样,甚至比他们更加艰难。他们不仅真的需要从零开始——比如挖矿、采石、提炼;建第一个有医院、学校、温室农场的地下村庄;建设一套庞大的管道系统,把水输送到村庄里;建立第一个生产火箭推进剂的工厂——而且这些人无论去哪里、做什么都必须穿着太空服,熟识的一切人与物都已远离他们,化作夜空中的一个暗淡的小蓝点。
虽说很难,但对于世界的开拓者来说,这些代价是值得付出的。伊隆说:“在地球上,24小时以内你能到达任何地方。地球上已不存在有形的边界了。现在,太空就是边界,所以太空会吸引一切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2029年4月,SpaceX将向火星发射一组更大规模的飞船、乘客和货物。这一次,人们很有可能不会再那么关注了。到2029年,我们应该会习惯火星上有人类生活并且每26个月会发生一次双向的大型迁移。
逐渐发展的火星殖民地将持续吸引爱冒险的人——也就是那些通过展览了解十五、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并且向往参与其中的人。我问伊隆小规模的殖民地怎么发展、演变,他说:“可以把火星殖民地想象成一个从受精卵开始,一步步分裂、分化的有机体。所以它不可能始终一成不变,就像第一块殖民地詹姆斯敦不能代表现在的美国一样。同理,火星也是这样——火星会重新定义什么是‘新世界’。”
2031、2033、2035年的火星冲日将会把更多人送到新新世界。到那时候,萌芽中的火星市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会关注推特上最受欢迎的火星记者的推送,了解火星上都发生着什么。我们会追火星第一档超火的真人秀。有些人也会问:“趁着还没太老,我要不要报名去火星呢?”
2025年,火星上会有10万人。你儿子所在的公司也许会有火星分公司,他有可能跟几个同事道别,因为他们要去火星工作52个月。他对你说,他不想去因为他不想把上九年级的女儿从她的生活和朋友中带走。但他说,女儿在申请一个17岁到23岁去火星学城市规划的大学项目。你有些担心,即使没有必要担心。你只是想起了最初去火星还是有风险不安全的,你还不能完全适应去火星的事。另外万一她说不回来了,怎么办?
2065年,初到火星的日子仿佛很原始、很简陋。在最初几次火星移民中,只有几架飞船到达火星,每架只有100个乘客。起初去火星还贵得离谱,三个月才能到,而且火星上的工作也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很累人的行业。
2065年,每次火星冲日中都有超过一千架飞船奔赴火星,每架承载超过五百人以及几千吨货物。每两年就有50万人去火星,不到5万人回到地球,因为随着飞船越来越多,每次地球到火星的移民数量也逐渐增长。现在从地球到火星只需30天,以2016年美元的汇率只要6万美元——大多数人之后凭着火星上高收入的工作轻松赚回票价(火星上劳动力短缺,因为早期的火星城市仍然要扩张,此外还要建立新城市)。
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早期火星殖民地都跟SpaceX有关——因为迁移由SpaceX或它的货物客户出资实现,雄心、创新、勇气激励他们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现在,十几家公司做着火星移民的生意,上百家公司着力于火星发展及创业。从地球去火星的交通就像现在买机票、火车票、汽车票一样轻松——乘客买票就行。十年之后,2074年的移民使火星人口达到了一百万。两个世界简单庆祝了一下,因为取得了等待已久的里程碑般的记录。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察觉期间的变化。
以上全部内容都是基于我跟伊隆电话聊天时他说过的话。有些是他脱口而出的数字——比如上一段,他就说过,“我希望我们开始后的50年里能有一百万火星移民。” 除此之外的都是基于他的预测,我推断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一切都是以现实作为依据的。说回可能会搞砸的原因,伊隆列出了一些(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其中他最担心的之一就是如果他不幸挂了,SpaceX可能会被某个想要榨取公司利益的人接手,而不是保持专注于火星文明这一使命。
但如果SpaceX可以成功地启动火星计划,伊隆觉得这件事的伟大之处不会仅限于它本身,还会为人类开创许多新的可能性。他说:
大局不只包含了像备份硬盘一样地给地球寻找候补,而是真的把人类变成多行星物种。基本上我们想做的就是打通一条通往火星的常用运货通道。因为星际商贸具有促进经济的强制作用,就会有资源和资金来显著改善太空运输科技,我觉得那时整个计划会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所说的听上去可能真的很疯狂,但只要我们成为跨行星文明,这些只是最终结果的一小部分。拿欧洲的海运举个例子。以前,只需要横渡地中海的时候,船都很弱——没法穿过太平洋。所以做贸易主要使用短程船舶。没有强制作用,海运技术就不可能突飞猛进——从凯撒大帝时期到哥伦布时期海运就没什么变化。1500年之后,还只停留在横穿地中海的水平。但只要出现一个原因需要跨越大西洋,海运技术就会有显著的进步。殖民美洲就促进了这种进步。
SpaceX员工觉得只要我们拿下火星,太阳系其他行星也不在话下。所以,SpaceX不仅做了BFS在火星骄傲伫立的图,还准备了BFS飞往木星:
飞往土星。
将人类探索者带到遥远的卫星。
SpaceX一直在计划怎么能实现任何人在广袤太阳系里说走就走。各个方向都不存在有形边界,一个探索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
本文原载于 WaitButWhy.com,作者 Tim Urban ,由 ONES Piece 翻译计划 王沫涵 翻译。ONES Piece 是一个由 ONES Ventures 发起的非营利翻译计划,聚焦科技、创投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