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二十余载,时常有朋友向我讨教育子经验。说实话,这些年我教过的好孩子不少,他们举止有礼、勤奋上进,看着就让人舒心。但也有那么一些不理想者,任性自私、懒惰厌学,越长大越成为家庭的烦恼。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秉性脾气其实差不多。后来发生变化是因为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
“子不教,父之过。”,“苟不教,性乃迁。”,小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教育,性情会随着环境慢慢改变。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和窦燕山的故事都很好地说明了教育需要智慧。
说到教育智慧,我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国学经典--《三字经》,特别值得推崇。
也许有人觉得《三字经》已经落伍,还有人批判它宣扬封建传统。其实,传统的未必就是不好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大浪淘沙,能流传至今、常盛不衰的,肯定都经过了实践检验。
不可否认,《三字经》中有些思想,比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些倡导“三纲无常”的条例已经不太适合当今社会的国情,此类文字,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忽略不计。
《三字经》的优点是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小孩子容易记忆。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倡导的教育理念。
为人者:“首孝涕,次见闻。”小孩子懂得做人的伦理其实比什么都重要。“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如果孩子从小熟悉黄香和孔融这些人的故事,长大后还会不念亲恩、兄弟姐妹为一点蝇头小利反目成仇吗?
孩子的成长,除了吃好穿暖,必须让他明白自己的义务。“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何所为。”学习知识是他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懒惰或者遇到困难就随便放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在学习方法上,“教之道,贵于专”,学习的时候要专心、专一,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能学好知识。
学习知识要由简至难:“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学习知识要勤奋:“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三字经》中讲述了很多关于勤奋的故事。
“昔仲尼,师项□。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些都是鼓励孩子努力读书的最好例子。
《三字经》虽小,里面涉及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四季,有方位,有五行,有仁义。讲家畜、说六谷。言情绪,道丝竹。谈人伦,说今古。
看看下面这些文字: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多好的一部中国历史小结啊!孩子如果熟读背诵,对以后的学习肯定用处不小。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人生一世,贵在懂得分寸,学习很多必要的技能。否则将一事无成,最后连猪狗都不如。教育孩子,不一定是为了光宗耀祖。教会他学习、处事、做人,长大后方可以自立于人世,这才是父母对他最好的爱啊!
我觉得:宝宝启蒙,一部《三字经》真是足够了。希望有心的父母好好研读这本国学经典,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然后认真地教孩子每日诵读。
我相信:吟诵《三字经》长大的孩子,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