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刀儿登的《中国好人》。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颇为感慨。
其一,袁崇焕被判处凌迟,“京师大快人心,去西市的路上,观者如堵,无不咬牙切齿,或者说磨牙磋齿。刽子手从袁身上割下肉来,百姓涌上去抢。刽子手赶之不退,且看出是笔生意,便拿来卖钱。”“袁崇焕的肉据说卖至一两银子一块。”
其二,“民国间有几年,豫皖数省,宋江多如牛毛,有的农民,农忙时下田,农闲时上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算不能发大利市,至少给家里省些花用,而其所抢劫的物色,从脚下布鞋到头上毡帽,不走空就行,有失贼体,实介于山大王与破烂王之间。”
袁崇焕的结局已不止一次读到,但每次都会感到震惊,为什么民众会做出这样骇人听闻的举动?这是乌合之众的非理性行为。在京师被围的惊恐下,民众的情绪极易被煽动,找到一个替罪羊之后疯狂发泄。现在想想,如果袁崇焕知道自己带兵入京师可能的结局,是否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我想他大概率会的。
第二个故事中,民众在农民和土匪之间自由切换角色,完全没有心理上的障碍,可以看出在乱世人多么容易退化为掠夺者。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人性。经历数百年,人性并没变,因为它像山岳一样古老。
时至今日,类似的事也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究其原因,民众还处于相对蒙昧的状态,不论事实,而是道听途说,且弃道德如敝履。愈是接近底层的人,愈能够感受到这种蒙昧。
人都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塑造的。社会混乱,受到惩罚的可能性低,则各种铤而走险犯罪的人就会抬头;有资产的人,希望社会安定,会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拥有资产就是这类人所处的最大现实环境。
所以,想让民众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从主动塑造那样的环境入手,而非空喊口号或者强制民众做违反人性的事。
就个人而言,同样的道理,应该塑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尽量避免逆着环境做刻苦的挣扎,在险恶之地长出善良之花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任何现象,通过人性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分析,都变得较为明了了。
注:在民间的系统里宋江也是个狠角色,而非电视剧中的忠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