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既繁华又落寞的年代,有志之士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事的背景正是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
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辗转长沙,最终云集昆明,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曾经是中国最高的学术中心,在这片沃土上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才,也碰擦出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看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那么炙热那么浓烈,仿佛用尽生命去膜拜心中的女神。沈从文在追求三三(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称)的过程中可谓历经千难万苦。那个年代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是安徽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一个是湘西的乡野小伙,穷困潦倒,常人眼中完全不登对。正因为如此,他心中有着深深的自卑,他不敢去直视她,害怕自己无意间的言语会亵渎她,只能用一封封情书去表白心迹。在后来和三三小别中,他答应寄她每日写一封信,记录行程中所见所闻。这些饱含爱意的书信后来被结集出版,名曰《湘行书简》。
一旦女神自神坛上走下,女神的光彩终将褪去。浪漫的爱情在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中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当三三成为沈夫人之后,沈从文数年后突然惊觉这个追着数个孩子喂食的不会操持家务的女人怎么会是自己当年苦苦追寻的高贵的女神?!后来两人终是分地而居,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最终被现实中摧毁。沈从文死后多年,三三回忆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这一句得不到回答,蕴含了多少落寞和无奈。
我们看到中国文人对待爱情的毅然决然,如徐志摩与林徽因。徐志摩是当年的名满剑桥的才子。虽然与林徽因相识之时徐志摩已有家室,但“在她身上,他找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爱、自由和美”。他不顾世俗的阻力,依然坚持着与自己的原配离婚,一心追寻自己的爱与美。
诗人的气质的确深深的打动了她,而她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风花雪月,她想要自己的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一个稳定踏实的爱人。如此这般,林徽因拒绝他也在情理之中。
数年后,徐志摩在飞机上定格了自己的最后一丝思念与爱,而她将他的骨灰随身携带,直至终老。我曾在林徽因的一篇回忆志摩的散文中读到她对逝去友人刻骨铭心的追思,字字句句情深意重,我想林徽因是爱过徐志摩的,但爱中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欣赏与崇拜。
相对于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金岳霖对爱的深度和宽度更让我为之动容。这个男人为林徽因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没有半句怨言,只求她一切安好。他初见她时,她已是梁夫人了。或许是天意,让他们的故事注定没有结局。他为此没有丝毫介怀,反而戏说:“梁上君子,林下美人”。他为和她接近,三次随他们夫妇搬迁,他自意为“逐林而居”。
金岳霖的爱是温和宽怀的,没有给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带去压力和不快,后来在林徽因养病的一段日子里,他竭尽所能为她补充营养,放下教授的身份学着去养鸡,只为向心爱的女人捧上几个热腾腾的鸡蛋。梁思成回忆道:“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可以说,金岳霖的真情真的感动了林徽因,虽然说他们最后没有走在一起,但他们的心中都有了对方的位置。后来林徽因病逝,挽联是金岳霖所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他对她的爱感人至深,让人读罢唏嘘不已。
作者岚枫用细腻雅致的文笔诗意化那段如歌岁月里的感人爱情,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那些熟知的名字,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胡适……,但出现更多是那些已逐渐被人淡忘的名字,梅贻琦、张荫麟、卞之琳、吴宓……每个人的命运,包括事业包括爱情早已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描述介绍,重现战火纷飞中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