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上刷题到11点,我站在门口想安慰两句,又怕说多了打扰他;不说吧,看着他揉眼睛的样子,心里又不是滋味。”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九年级家长的纠结。
面对孩子桌上渐渐长高的试卷,不少家长总想着“多叮嘱两句”,可话到嘴边不是“加油,再坚持一下”,就是“中考很重要,别马虎”。结果呢?孩子要么敷衍地点点头,要么干脆把房门关上——不是孩子不领情,而是这些话听多了,早没了温度,甚至成了“额外的压力”。
其实九年级孩子要的鼓励,根本不是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你懂我”的实在话。就像天凉了需要一件贴身的外套,不是厚重的棉袄——轻便、贴心,才最管用。
为啥九年级鼓励,“短”比“长”更顶用?
很多家长觉得“说得多,才显得关心”,可对孩子来说,太长的话反而像“添乱”。比如孩子模考没考好,垂头丧气地回家,家长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一次考砸不算啥,你平时挺努力的,就是这次太紧张了,下次要总结经验,别犯同样的错,不然中考就麻烦了……”话还没说完,孩子可能已经把自己关进房间了。
这背后藏着一个心理学规律——超限效应:当人处于高压状态下,接收到的刺激太多、太杂,反而会烦躁、抵触。九年级孩子每天要应对老师的叮嘱、同学的竞争,还要跟自己的焦虑较劲,情绪本就像“装满水的杯子”,家长的长篇大论,相当于往杯子里再倒水,只会溢出来,让孩子觉得“更累了”。
但简短的实在话不一样,就像“一口解渴的温水”,不占地方,却能直戳心底。比如孩子熬夜刷题时,一句“你握笔的手都僵了,歇会儿吧”,比“你要注意身体,别熬太晚,不然明天没精神,影响听课效率,反而得不偿失……”管用多了。前者是“我心疼你”,后者是“我要求你”,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能分清哪种是真关心。
关键提醒:别拿孩子跟别人比
很多家长鼓励时,总不自觉地说“你看XX这次又进步了,你也加把劲”“XX每天学到12点,你怎么11点就想睡”。可你不知道,这话像根刺,会扎得孩子疼很久。
九年级孩子最敏感,一比较就会觉得“爸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比别人好,才值得被喜欢”。其实你只要说“你比上次做得好,就很棒”“你尽力了,爸妈就满意”,孩子反而会更有劲儿。
之前有个孩子问妈妈“我是不是比XX笨”,妈妈说“你有你的节奏,XX背单词快,但你数学解题思路比他清楚,咱们不跟别人比,只跟昨天的自己比”。后来孩子再也没提过“比别人差”,反而更专注自己的学习进度了。
最后想跟家长们说:中考路上,你不当“教练”,只当“陪他走一段路的人”就好。不用怕话说得少,一句“我心疼你”“我帮你”“你很棒”,比所有“加油”都暖。
下次孩子学习时,你不妨进去给他加次水,说句“笔握久了,搓搓手”;孩子考完试,揽过她肩膀,并肩走:“我们先回家,别的咱慢慢说”——这些实在话,会成为孩子冲刺路上最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