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办公室里本来我在很严肃的和人讨论下一代产品的架构——非常专业非常敬业非常高大上。可不知怎么的,路过的一个人强行插入,问了一句:你们在说裁员吗?
炮仗的捻子就此被点燃了,后面的事情我已经不能控制局面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人尝试插入,从“最近有裁员的消息吗?”,到“裁员会不会还有如此丰厚的package”,再后来就发散到我们都被裁员后,如何找工作。直到我回家后,我手机上还收到了几条偷偷摸摸的信息,大意是,我是不是又收到什么风声了,也有小心翼翼地问我,上次裁员我没有理由事前不知道,所以……要是下次裁员了,我说什么也要提前吹吹风。
靠!这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此情此情,真的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不过这也正常,树倒猢狲散,爹死娘嫁人,下雨前蚂蚁搬家,地震前老鼠搬家,虽然我已经不知道我说的这几句怎么能硬拼在一起,但是我要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明白的。
我后来就想,裁员的公司听说过很多了,可是又裁员后重新振作的吗?某个人触底反弹的故事挺多了,涉及到公司,有吗?
是不是一个公司,一个老牌上市公司,能走到裁员的这一步,固然有市场啊决策啊等一连串客观因素,可自身臃肿等沉疴同样也让这样的老公司像失去了刹车的老爷车,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缓或者围观他的灭亡呢?
似乎未必,苟延残喘总是没问题。市场上对我们这类公司的需求除了技术力量,还需要一种奇妙的平衡——运营商总会同时选择超过两家公司的方案,用以对比,所以其实竞争再激烈,我司也将有一席之地。
那要这么说,裁员之后的发展也未必是倒闭,或者说裁员的目标也有可能全线收缩业务或者降低成本——说起来北京研发中心就是当年公司第一次降低成本,现在北京裁人其实是将人员成本再次降低——业务转向印度外包公司。
据说一个北京工程师可以抵得上四个印度工程师,我们身价还真是挺贵的呢。之前就听北美评价,北京的工程师不勤奋,印度的工程师服从性好(油嘴滑舌倒是公认的),再把价格砝码加上去,似乎公司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看来担心公司倒闭而拿不到package的同事其实是多想了,人家根本就是要甩掉北京研发中心这个包袱。只要不倒闭,那么接下来甩包袱的过程中Package是不会少了的。想好好干的同事恐怕要失望了,个人的努力在整个研发中心的慵懒氛围里几乎毫无用处。
不知道我是不是北京研发中心最后留下的几个人,难不成我最终会像许三多一样变成最后的看门人?
好想拿个package然后重新开始啊!
我还是想很努力的做好一件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