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生活和工作中的风险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哪些事情可以孤注一掷,哪些事情一定要及时止损?什么时候我们要活在当下,什么时候我们要展望未来?
看到这些问题,你是不是也有点不知所措?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那说明你的决策力需要提升,那就看看万维钢的这本《佛畏系统》。这是一本可以通过掌控思维来提升你的决策力的一本书。
作者是万维钢,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得到APP订阅专家“万维钢·精英日课”主理人。
这本书是以启发你建立工作、学习、做事、情感等方面的系统,帮助你提升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力。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要有全局的眼光,完备性的思考就可以了。
如果有人跟你说“我很忙”,那他要么是想试图摆脱你,要么就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掌控。我们日常做事,如果也可以掌控一套系统,那么在遇到事情的事情,就不会慌乱。
生活中,击垮我们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如伏尔泰的这句话:“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老张的公司最近正在攻克一个技术难关,老张有个好的想法,但是领导不支持,他想趁晚上回家好好研究一下。没想到晚上孩子生病了,他赶快带孩子看病。经过路上堵车,到医院排队,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恰好这时候手机又没电了。他心情很是烦躁,排队的时候看到别人插队,立马跟这个人吵起来。
最后好在孩子没什么大事,但是他的工作计划泡汤了,第二天上班领导也没有给他机会,所以,晚上下班,他对孩子发了脾气,而正当他发脾气的时候,老婆出差回来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凑巧,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掌控,明明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事情连在一起,压在身上,这可能就成了击垮生活的稻草。而这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就被称为“慢性日常麻烦”。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麻烦本身,而是你对麻烦的反应。那我们面对麻烦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忽略。
那怎么忽略呢?孩子病了就不管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要忽略的是自己的情绪。
一、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当你感觉到自己正在紧握双拳、脸红、心跳加快、那就是你要发怒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醒自己,把情绪平复下来,做几个深呼吸。
比如,当你看到别人插队,你排了半天对还没到你,而别人在插队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要打他一顿,那你确定能打的过吗?还有打完以后这事可以解决吗?会不会耽误自己要排队正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
当你冷静下来在思考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冲动了,也许有更好的当法解决,比如找工作人员去协调插队的问题等等。
二、小确幸可以中和小恼火
有一个研究,研究者找了100个大学生,让他们在6天内,每天记录遇到了哪些小烦恼和小确幸,小确幸就是比如朋友聚会或者自己唱歌等等事情。
结果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有很多小烦恼,但是没有什么小确幸,那他的学习目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烦恼的同时,又有很多小确幸,那么这个人的心情就还不错,学习也不会受什么影响。
所以,我们要多去寻找或者创造一些小确幸,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好,忽略一些不好的人和事,那么心情就会更好。
三、不要把小麻烦“个人化”
我们真正能掌控的,其实只有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态度,客观存在的,我们是控制不了的。
比如,我们出门,控制不了堵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在堵车时做什么。你可以听听音乐,听听小说,尽量不要抱怨,那心情就会好很多。
关于慢性日常的麻烦,我们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要“难得糊涂”,意思是顾虑这些小麻烦就可以了。也有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那到底什么时候应该谨慎,什么时候糊涂呢?当然是对于我们自己控制不了的小麻烦要忽略,对于能够控制并且可以做好的事情,要谨慎。
所以,我们就要有体系和逻辑的认知,建立一个面对生活中小事的系统,我们可以运用系统思维,现在科学的视角,根据书中可操作性的建议,了解日常生活的运用,突破自我认知局限,不管面对多么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我们都可以看清局面,科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