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没写日记了,今天终于可以重回平淡的日复一日。
早上和多多在路上打趣,因为眼睛里进了东西,我把眼镜给她让帮我拿着,怕她手摸到镜片,特别提醒:“拿着腿!”
她好奇的问我:“拿着哪个腿?”
她一边问一边用她肉乎乎的两只手结实地捏到了我的镜片上,我拿过来戴上后,给她说:“我生怕你搞脏我的镜片,你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个目标。”
她说:“你就说拿着腿,我不知道是哪个腿?”后来,我给她起了一个日本名字“缺心眼子”。我们一路打闹了一会儿,她给我说她今天在学校很忙碌的安排,我问她:“你为什么而上学?”
她说:“为了爸爸!”
我猜她会这么回答,她又继续说:“如果不是爸爸逼我,我就不会上学了。”
我回应她说:“我也是为了爸爸而上学的。”
我又加了一句:“如果我不上学就不可能到武汉,也就不可能到研究所上班,也就不会认识爸爸,更不会生出你。所以,我应该是为你而上学的。”
她接着说:“读书不一定要上学。”
我说:“是啊,所以我要做一个终生学习者。学习是不分在学校还是在校外的。”
她说:“读书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我问她:“那最有效的是什么?”
她说:“玩中学。”
刚好今天我要去省图书馆还书,有一本约翰•杜威所著的《人的问题》,我拿出来告诉她:100多年前的教育学家杜威就是这个观点,所以你可以在这个时代从孩子的角度去实践“玩中学”。而妈妈现在和一群阿姨就是在“玩中学”,我们一起努力 在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中领悟事情发展的规律,从而总结出作人的逻辑和思路。
她又说:“我不喜欢和我大的孩子玩,也不喜欢比我小的玩。大的太讲道理,搞得我们很烦。小的太不讲规矩,也没法玩。”
我说:“森林小屋就是给你们一起玩的地方,你们完全可以自主讨论如何玩,玩出你们自己的高度。”
最近,我们推广读书会的活动如火如荼,关注者和参与者越来越多。想要合作和推进的人也不少,这对我而言就更需要清楚“读书会”这个成人的游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不喜欢约定俗成的东西,因为它阉割了更多可能性。而自由生发的东西会更具教育意义。
昨天廖妈分享了她自己总结的微营销的思路,和大咖的培训如出一辙。
从事培训上十年的赵妈妈在推进自己读书会的时候悟道了:要先做广度,再做深度。
而这些对明白的人而言觉得简直是常识,而对没有走到那一步的人而言就是新知。而且她们也说:我悟道了就会这么去做,但如果别人告诉我,我就不会听。(孩子何尝不是如此。)
昨天我们小组会的讨论上,所有妈妈都从自己的体悟中发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今你帮的忙,有一天就是为孩子埋的地雷。你帮他填了小坑,以后就是你填不了的大坑等着他。父母皆祸害,从这个角度解读的确是对的。”
养育孩子是一条自我修行之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体验上,当你不执着于有人教你如何做的时候,你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孩子。逐步划清划清自己和旁人的界线,捋顺自己和孩子的边界,看到成长的规律和逻辑,爱每个人都有。但是,再强大的爱也无法撼动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逻辑。
感恩在很多人为了做事而“作”人的时候,我们愿意潜下心来,为了作“人”而做事,在具体的事中修行和体悟。
感恩所有的同行者,为了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在“做中学”,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究合理的成长轨迹。放下那些刻舟求剑的思想,忘却脱离了环境、背景和个体差异的理论体系和正确的废话,刨根问底地体察成长的规律。
安心做一棵树,经历春夏秋冬的洗礼,该发芽发芽,该落叶落叶,不结果也没有关系 存在本身就是一副独特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