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人的是一种本能,即便是小孩子,竞争意识也特别的强烈。很多父母都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来应对孩子的拖延症。
比如孩子穿衣服磨蹭,家长就会说:“我们来比赛,看谁穿的快,看谁是第一名。”
比如孩子吃饭时三心二意,家长就会说:“我们比赛吃饭,看谁先吃完,先吃完就是第一名。”
第一名这3个字就好像是无形的奖励,对孩子又莫大的吸引力,因此父母想要达到的一些目的,也往往能够达成。
父母们真的是为了让孩子争第一吗?
答案当然不是,父母们只是想通过这个手段让孩子快点做自己想让他们完成的任务罢了。所以,在和孩子比赛时,父母往往会采用一些不当的手段,以便给孩子“鼓励”。
比赛吃饭时,父母会和孩子说:”我慢点吃,你赶紧的。“
比赛穿衣服,父母会说:”我等等你,你赶紧穿就可以拿冠军。“
久而久之,这种竞争模式会给孩子养成两个错误的认知。一是过度的好胜,二是输不起。
今天回家时,女儿大哭一场,原因是上楼梯时,爸爸抱着弟弟先上楼了,奶奶也没有等她,因为奶奶要拿钥匙开门。以往的情况,家人会和女儿说,我们比赛上楼梯,用这个借口锻炼她自己爬楼。并且为了给她鼓励和信心,我们会故意慢点走,让她得第一,以便增强她的自我效能感。这次弟弟身体不太舒服,着急回家,所以女儿喊着让爸爸和奶奶等她时,我们没有遵从她得指令,这让她的第一名落空了,自然大哭起来。
孩子又好胜心自然是好事,但是竞争必然有输有赢,让孩子正确的认识竞争,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竞争呢?
第一、家长自己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小孩子很难懂得竞争的含义,他们都是从父母的身上进行模仿学习。所以父母自己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竞争是为了激励,而不是督促孩子快点完成任务。具体表现就是在比赛中,可以谦让放水,让孩子得第一,但是这个放水不该让孩子看出来,杜绝在比赛中使用“等等你”之类的词语,要让孩子认为他们是靠自己能力得的第一。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冠军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而不该是别人的谦让或施舍,被谦让的第一不是第一。
第二、注重竞争过程而不是结果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竞争这个行为,但是要尽量忽视结果,更加注重竞争的过程。不是说竞争的结果不重要,而是因为人们常常因为它忽略了过程。胜者可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忽视过程中可能失败的地方或自己成功的原因;败者可能逃避失败的情绪,忽视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和可能反败为胜的因素。所以专业的运动员都有教练,教练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无论胜败,帮助运动员对比赛进行复盘,以此来促使运动员的进步。家长就应该是孩子的专职教练,帮助孩子复盘,而复盘的过程,就是注重过程,忽视结果。
第三、有意识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的挫折教育是孩子能力成长的重要一环。家长有意识的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会大大加强孩子面对困难的适应能力。但是,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制造失败或泼冷水,而是应该有一套系统的方法。首先帮助孩子承认失败,接受这个结果。其次,即便是失败,要可以肯定孩子在这次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夸奖其的付出和进步。再次是对整个比赛进行复盘,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有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帮助孩子再次进行比赛,获得最终成功。经过失败,总结并改进后获得的成功,意义比单纯获得成功的收获要大得多。
女儿争第一的现象我早有发现,因为她的好胜心太强了。有的场合自然受益,不过输不起这点肯定不是我们作为家长希望看到的。女儿今天的事例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描述的现象,我明明看到问题,但是因为畏难情绪,不愿去面对,导致女儿的坏习惯越来越严重。既然警钟已经响起,以后我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给孩子健康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