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如果说鲍叔牙向齐恒公举荐管仲为相的举措,是齐国成就一代霸业的先决条件,那么,鲍叔牙的识人善任才是奠定基础的基石。不难看出,三人关系中,鲍叔牙才是“关键性节点”。
这里所谓的“关键性节点”,想表达的是在系统体系中,如果关键节点的变动,会对最终结果有较高权重的影响。而在教育的系统体系中,教师就处在系统的“关键节点”上。无论是专业知识、思维模式还是为人处世的等方面,每个教师的都会或影响大量的学生。
教师身处教育体系之中,时常难以平衡“教”与“育”之间的权重,为师者,是应该为教而育?还是为育而教?—— 教师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培养学生?还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传授?
“教”,意为指导、传授,同时有训练、受教之意;“育”,意为培养、抚养,也可理解为成长、进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下,为师者,更应注重为育而教!关注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创造性及思辨性,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寻找学习的乐趣,并作出专业性的指导或者方向上的指引。“传道”比“授业解惑”更为关键,教师应更关注如何解决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问题,而不应该局限在“授业解惑”的表面,非要给一元一次方程找个固定解。
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的推进,人们现在每天接收的信息数量正在飞速上升。智能手机未问世之前,信息传递的媒介更多的还是通过报纸、书信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一天之中也只能了解到当地的一些信息;但是,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一个人一天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值得庆祝的是,随着日常接触信息的增多,我们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就拿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我爷爷处于80岁的年龄段,过于复杂的智能手机就无法使用了;而我父亲是60岁年龄段的人,他们这代人绝大多数顺畅使用智能手机是没问题的,但是不太能接受国外的电影;我自己呢,在努力平衡电影画面及翻译字幕的时候,与身处00后的“千禧一代”比较却发现,高屏占的弹幕丝毫不会影响他们观影体验。
社会发展进程中,会不断的涌现新的问题,只有当新的问题被解决时,才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这个循环反馈体系当中,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问题;那么新问题在没有历史借鉴经验的环境下,没有人能传授你经验的情况下,该如何解决?
几年前,“中国式教学”一词,就因中国教学普遍相对死板、学生差异过小,以及对学术权威及教师权威过于看重等表现受世界火热关注。关于是否“死板”、差异性与“欧美式开放式教育”相比较,后者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导致精英的更精英,堕落的更堕落;前者虽然限制了选择,但教育更公平均衡;两者都有各自利弊,但是对学术权威的看法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体系。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知体系也是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修正,今天的“科学”在未来也可能被当做“迷信”。从时间维度上观察物理学的探索发展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经典力学的眼中的万能牛顿三定律,到后来发现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会发现每一次的进步都是源于探索中敢对权威的质疑。
所以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传授的特定的知识,教师不应过度聚焦如何提高学科的分数、班级的排名;相比之下,身处“关键性节点”位置的教师,如果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发式学习、学习认知体系的构建与迭代以及寻找“教育”本身的“解析解”,则会对学生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