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研
幸福的亲密关系,应该是:我爱你我快乐,你爱我我也快乐;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我对你好我开心,你对我好,我也开心。
可问题是,有能力去付出(爱)的人很多,没有能力接受(被爱)的人一样也很多。在关系里,我们没法坦然地去接纳别人的付出,甚至于面对不尊重、不友好的行为时,我们还会表现得异常淡定和包容。我们把这种没有能力接受爱,甚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尊重的现象统称为“不配得”。
我在咨询中遇见太多的“不配得”。
•Lisa是个老好人
Lisa是办公室的老好人,同事欣欣特别“喜欢她”。 隔三岔五事情不断。 “Lisa,帮我充20元话费” “Lisa,帮我充10元话费” “Lisa,帮我抢一下上海-桂林的机票” “Lisa,再帮我充20元话费” “Lisa,……”
面对这样的同事,Lisa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每次都是帮了。她的老公对此很不理解。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老公:你为何不拒绝?
Lisa:也没啥,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了。
老公:为什么不能一次多充点,每次这么麻烦你,你不觉得她不够尊重你吗?
Lisa:你想多了吧。
老公:如果你是她,你会这样去让她帮你吗?
Lisa:不会,我才不会那样呢。
老公:既然这样,那么你一直勉强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呢?
Lisa:(哑口无言)
很显然,老好人Lisa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不配得”一直在发挥作用。当别人无礼要求时,她就算不悦,也会在结果上成全。她用“这没啥”掩盖了自己潜意识里的“不配得”。
•疲惫不堪的晓雪
小雪和男朋友张然相处了三年,但她目前已经疲惫不堪。她不知道自己是该放弃还是继续。他们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但是张然有点懒散,还爱打游戏。包含家务在内很多事都需要她来负责。对此,她想过直接和张然提出,协商调整。但每次话到嘴边,都不知道为何被噎了回去。而且,每当张然情绪不好时,她都会十分紧张。这种时候,她习惯于去做很多事来让他开心。只有这样做了,她内心才会舒服一些。可是张然并不会因此而赞美她,也不会因此觉得自己需要做出调整。这样的状况让她觉得生活很累,不知道这样的情感继续下去还有没有必要。
在小雪的原生家庭里,她的母亲任劳任怨,善良少言,她的父亲嗜赌成性,有时还会打骂妈妈。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她潜意识里认为“女人就是为男人服务的,不然又能怎样”。她在父母的关系里没有学会平等处理男女关系的能力。当自己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她内心充满了“不配得”,一味地退让。最后把自己折腾的疲惫不堪。
• 爸妈总是说我乱花钱
徐绍是我的好朋友。他特别孝顺父母。虽然长年在外打工,但是每个月都会给父母打钱。村里人都知道他很孝顺。可是他和我说,他总觉得面对父母感到自己很愧疚。我很好奇他为何有这样的想法。
原来,虽然他经常打钱给家里,但是父母基本都不会动用这些钱。生活品质并没有因为他的孝顺而有任何提升。经常他回去买的零食保健品啥的,父母最初几天还记得吃,后来就不会再碰了,直到那些东西放坏变质。如果是衣服的话,父母亲都会问价钱是多少。他每次都会五折以下虚瞒报价,老人还是会语气严肃而不悦地说:“太贵了,太贵了!”或者“买那么贵的干啥呢?以后再别买了,乱花钱呢!”
像徐绍父母这样的老人,可能是一个大的群体。他们幼年生活艰辛,受教育水平低。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们朴素和节俭的生活态度。虽然孩子们出息了、有钱了、生活品质提升了,可是父母内心里的自我认同却越来越固化:“我就是个农民,我就应该穿得普普通通,吃的普普通通,那些好吃的、好穿的,咱还享受不来呢?”这种生活习惯固化后的认知固化造就了许多老年父母的“不配得”。
林林总总的“不配得”暗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它是我们成长中的创伤或者糟糕习惯的惯性。它偷偷地左右你的行为模式,影响你的生活品质。它是和谐关系的杀手之一。你越早发现越早干掉它,你就越能正确地把握你的关系品质。
那么,在你的心里是否也暗藏着“不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