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思维倾向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公正性,而信念、立场和情绪欲望都会造成我们有思维倾向,所以这一节课,我们先来讨论信念。
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种你信奉,并且会践行的观念,也是引导你作出选择和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我们的思考过程当中,信念是一种最为坚固的隐藏假定。
如果某个观念只是让你坚信不疑,它未必是信念。比如我们都相信太阳是圆的,但这只是你认识的一个真理,要是有一天它被颠覆了也就颠覆了。谁也不会为了维护太阳是圆的这个观念,愿意像布鲁诺那样被烧死。
在人类社会里,但凡是被上升到“主义”层面的观念,对信奉者来说就算信念。他们会以此为信仰,并不自觉地被它指导行动。
比方说“乐观主义者”都相信生活可以,也应该变得更美好,所以他们不太恋旧。“保守主义者”也会坚信保持现状才更稳妥。这都是思维倾向。
有些信念很明确,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遵照它来思考和行动,比如经济学里的重商主义学派就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一个重商主义者要是掌权,就会想方设法地调用各种资源来维护自己国家的贸易优势。
但不是所有的信念都那么宏大,都变成了某种主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层面都沉淀着这样那样的信念,如果不是被某次思考触发,你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个信念。
你可能发现了,信念在思考当中其实就是某种假定,但它跟一般假定的区别在于它更稳定,对我们的影响也更隐秘。
什么是稳定呢?拿一个普通的假定来说,我假定“今天会下雨”,在此前提下去考虑该带伞还是该开车。但下次再考虑该带伞还是该开车的时候,可能我的假定就是“今天是大晴天,日照太强烈”了。
而你要是有这么一种信念是,我坚信自己是个很棒的人,别人是会被我吸引的,那这个信念不会三天两头就改变,哪怕你偶尔遇到某个不友善的人,你也会认为是对方的问题,而不是你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善待。换句话说,信念是脱离于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而存在的。我们说了,信念既稳定又隐秘。
那什么是隐秘呢?有些信念的存在本身,以及对思考和决策的影响都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比方说有人坚信“生小孩比养小猫重要”,或者有人相信“别人天然会被我的优秀所吸引”,这些信念都是深藏心底的,你作判断时可能都意识不到它们在发挥作用。
信念为什么隐秘?
信念这种又稳定、又隐秘的特性,跟它的形成方式有关系。信念主要的形成方式有这么四种:
第一种,生物本能。
比方说,所有的生命都追求活得长和活得好,你本能地就会相信趋利避害是天经地义的,这个信念已经变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所有人、所有生命的共识。因为是共识,所以不太会被质疑和挑战,有时我们都会忘记这类本能型信念的存在。
第二种,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不断被确认的个体经验,这也可能形成信念。
比如说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考100分才能得到父母的赞美和认同,长此以往,他可能就会坚信“世界不会无条件地关爱我”,他可能就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第三种,不断被灌输的社会共识也会形成信念。
今天的你肯定已经听过千万遍别人告诉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你也已经相信人就是天然应该求学求知。但你如果生在铁木真时代的草原上呢?你可能就觉得,识字还不如学打铁和打仗重要。
第四种,想象力构建起来的信念体系。
最常见的就是宗教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也写过人类会想象和会讲故事带来的能量有多大,我们就不再展开。
你发现没有,这些信念的形成,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潜移默化,根植到我们心底去的,所以它形成的思维倾向,有时候很难识别。
信念怎么识别?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它们,识别清楚我们到底持有哪些信念,或者我们坚信的哪些看法能算是信念呢?
有一种方法叫“抵触情绪排查”法。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持有的某个观点,遇到别人的反对时,请你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在情绪上,人们非常容易把对信念内容的否定等同于遭到人身攻击。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你编织的意义、你坚信的信念,构建起了你的精神世界。你的信念被反对,你在感受上会非常接近于你这个人被否定了。
如果仅仅是立场被反对,你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比方说,互联网公司该不该支持996,马云站在企业领导者的立场支持996,但这只是他的立场,不是信念。你反对的话,他没什么可生气的。但你要是跟马云说“商业是不正义的、商业是邪恶的”,这就是在反对他的信念了,他可能就会很愤怒。
所以,下次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这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你为某个观念愤怒的次数尤其多,那么它很大概率是你的信念之一。请你继续抓住它,继续用下面两个问题去排查:
第二个问题:你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两个信念很有意思,第一个是揣着巨大的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第二个信念就是他坚信自己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怀着这两个信念,盖茨在退休后投身慈善。
2009年,比尔·盖茨在美国组织了一个秘密聚会,把索罗斯、巴菲特、大卫·洛克菲勒等十几位全球顶级富豪召集到一起,推动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些巨富们,在去世之前,都会把自己身家的一半捐出来去做慈善。要知道,这十几个人当时的身家加起来超过1200亿美元。
你看,盖茨非常想要别人也认同、也尊崇他自己的信念。
但你也知道,推行某种信念的人除了真正的信奉者,还有骗子。做P2P的人真的相信互联网可以颠覆金融业吗?卖假药的人真的相信他的药是万能仙丹吗?都不是。
所以面对一个观念,我们还得问第三个问题才能判断它是不是信念:
你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比尔·盖茨可不是只忽悠别人捐钱,他自己在2008年退休的时候,就宣布把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捐到慈善基金会里。这些年来,他自己也确实亲自奔走在全球各地,援助贫穷国家的医疗卫生和农业等事业。
巴菲特我们就更熟悉了,他的信念是价值投资。他的每一笔真金白银的投资都是基于价值投资的信念作出的。
怎样审视信念?
信念像隐藏在房间里的大象。一旦它被识别出来,只要你能接受“信念也是可以被审视的”,那你就可以把它当作普通观点去审视了。
所以,找出一个信念之后,我想要请你做的事情是,把它当作普通观点,运用我们前面讲过的批判性思维审视它,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动摇或颠覆掉它。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刚刚说完,动摇信念也就是动摇自我认同,是让我们特别恐惧的事,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去动摇它呢?
答案特别残酷:你坚信的东西,未必是对的。
这是一门批判性思维课。我们的责任不是呵护你混沌的自信心,而是帮你变得更清醒和明智。在信念和世界的本来面貌之间,我们帮你选择后者。
我们前面讲过,信念可能来自本能、经验,来自社会共识,来自想象,它们可能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或者没有基于事实判断,这样得来的信念未必是对的。
我们经常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但你发现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信念其实就是打败了“好逸恶劳”这个本能信念才得以存在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是因为我们在思考后发现,好好学习这个信念才更适合作为这个时代的生存信念。
所以,如果你已经记下了几条自己的信念,我非常建议你,无情地审视一遍它们。这不仅是在帮助你自己提高思考质量,更是在帮助你更公平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把信念当作普通观点来审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价值:获取更大思考自由度。
这是我们在这门批判性思维课程最开始,提到的最高目标。我们摆脱了对某个信念的情感依赖,其实就是摆脱了某种无意识的身份约束,进而获得一种更独立的思考立场。
我们很多人都有的一个本能信念是:否定我这个信念就是否定我这个人。但你想想,如果我们是基于感情或本能去认同某个信念,比如“动漫是美好的存在”,并且根据这种认同界定了我们是谁,比如我们是“二次元”,那信念被质疑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就像被质疑了。这让我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必须获得别人的赞扬,不能被质疑、拒绝和否定。
你发现没有,这样一来,我们等于把构建自我认同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别人。
那么,想要超越这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 不要把你的个人认同建立在某个信念内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推导过程上。
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是认同任何信念的具体内容,而是认同这个信念的具体推导方式。只要这个推导方式是有证据支撑、经过理性思考的,那信念的内容当然也就是可信的。这样一来,面对我们自己的每一个信念,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普通观点,用这门课讲过的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去拆解和评判它。
如果发现一个信念经不起考验,那么就放弃它。我们始终认同和追求的是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一个更清醒和明智的人。
这样一来,你的某个信念如果被质疑、被否定,这代表的不是你这个人被质疑和否定,而是你获得了一次思考能力的进化机会。那么,原来我们人生最大的恐惧,现在就变成了可以帮你不断精进的正向力量。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讨论了怎样识别哪些信念在影响你的思考,以及怎样面对和审视它们。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练习者,我们非常需要建立的一个信念是:我们不是认同某个信念的内容本身,而是认同它的推导过程。如果我们的信念被质疑和否定,这不是我们受到否定,而是我们获得了提升思考能力的机会。
思考题
你有哪些信念?它是怎么影响你思考和行动的?
欢迎你写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
下一讲,我们来讲影响思维倾向的第二类要素——立场。
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