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月光男孩》。这是一个发生在黑人社区里的故事,主角奇伦是一个瘦小怯懦的男孩,从小被人欺负,被别的孩子骂成“基佬”。在影片里他没有父亲,只有一个吸毒成瘾的母亲独自带着他。从一些片言只语里我做了一个大概的推测:奇伦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恋童癖,有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性侵过他,从而导致这个小孩儿从小走路的样子和别人不同,这应该就是别人骂他基佬的原因。一次为躲避别的孩子的围攻,他躲到了一处废旧的毒窝里,遇到了毒贩胡安。
胡安带着他度过了一段相对美好的时光,教他游泳,教他战胜自己的胆怯,还把自己和女友的小屋做了奇伦的安全屋。从此,当受母亲打骂的时候他都会躲在这里。后来胡安死了,奇伦也长成了少年,少年奇伦仍然饱受不良少年的欺负。而就在这个阶段,他在唯一一个接纳他的朋友凯文的引导下,两个小男孩发生了男男的关系。而为了掩盖这种关系,凯文不得已当众将奇伦打伤。受伤后的奇伦性情大变,但他的复仇没有针对凯文,而是一直欺负他的不良少年的头领。他在课堂上高举凳子,将其打伤,之后被警察带走劳教。
从劳教所里出来的奇伦长成了肌肉发达的大块头,他也开始贩毒、收钱、打人。他远离他的母亲,也远离他长大的小镇。直到有一天,他在深夜里听到凯文多年后的忏悔和召唤后,终于鼓足勇气回到了当初熟悉的地方,去母亲度过余生的庭院,去凯文工作的餐馆,去曾经聚首的海滩……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叙述起来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和高潮。但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还获得了第74届最佳剧情片等等无数奖项。那么,它究竟“最佳”在哪里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解释。
有人说这是最后一部黑人电影。我感觉它和其它黑人电影的调子还是有所不同,虽然故事发生在黑人社区,全部演员都是黑人,但电影的表达似乎并不局限于这个群体,其中的种种也不完全是唯有黑人才会有的遭遇。
有人说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但它和《蓝宇》、《东宫西宫》、《春光乍泄》等等似乎不是一个套路,没有那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取向养成,《月光男孩》显得更加自然,同性恋情不是主题,更像是一个载体。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这似乎有一些道理,尤其是那句台词——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别让其他人给你做这个决定了——这句话很有哲理,也同样很鸡汤,一大碗灌下去,配着影片焦黄色质感的画面,绝对引人深思。于是,有人开始评论,这是一个悲剧,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预言,是美帝国主义黑人底层社会最深刻的描绘。倘若如此简单,我猜这部影片便很难得到如此殊荣了。
这部影片被冠以“强烈的平民史诗气质”的赞誉,我想这其中的魅力,应该莫过于每个人观影后的不同理解吧。看过之后,先是平淡无奇,继而其中的某些画面总在眼前晃动。然后,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会突然顿悟出什么。这一点点的顿悟会让心头缠绕了无穷尽的情绪,想要看清它,却并不可能;而不再看了,它仍然存在并映照着你的心灵。这是什么?这就是月光!——《月光男孩》是中文译名,英文原名是《MoonLight》,直译的话就是“月光”。
再次回到影片中,胡安对奇伦讲的那个小故事:“我在跑,一直跑,像一个傻孩子。老奶奶截下我,她说,奔跑要追着光亮的方向。在月光下,黑人的男孩都是蓝色的”——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才是影片的主旨。
奇伦在跑,怯懦地、发抖地,但只要头顶有月光,只要追寻自己的那一束月光,那就是真实的自己、在月光映照下蓝色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跑,不同姿势,不同状态。我们的头上都有月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抬起头,追着那光亮的方向……
无戒365天训练营 第4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