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阴阳交构,万物化生。
往古之时,有大洪也,颠天地,拔草木,灭生灵,毁万物,混沌一体,阴阳不分,日月不明。始有天地初化之神—沧溟,于混沌之中拦洪水以济冀州之野,止淹水,定四极,分九州,排星辰,离阴阳而别日月,化四季,草木长,生灵起,万物生。四十九万年后,沧溟周身灵识散去,于不周山极深之处,坠入清泠之渊。
清泠之渊,无色无味,无草木,无游鱼,怒风起,水面波澜不惊,若临渊上,似窥明镜。虽为天下至深之处,但万顷江河之水不曾入。颠颠道人,空口而言,“若饮此水,定会神清气爽,周身浊气皆散,万物成空,得此逍遥。若得此水洗浴,定可千人千面,万相归一。”
日月轮换,星分翼轸,日七万日,月七万日。清泠之渊虽万年无异,但此时却有点点微光窜动,定睛一看似有一个水做的小人,在渊面跳动,一时跃入水中,一时探出水面,或仰或卧,或站或坐,或于水面疾驰,或于渊心静立。日出东山,渊面则空无一物,若想得见,必得日隐岐山,月占旸谷,借繁星之微光才可有幸一窥。
西方含光山有一片祥云笼罩其上,一个全身发着金光的佛陀侧身卧在一块儿七彩石上,双脚并拢伸直,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自然的放在身体上。双目微闭,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自然,好似在安睡。此时一位身材欣长,方脸大耳,面容坚毅的僧人脚踩莲花而来,到了佛陀近旁,莲花隐去,僧人轻轻站定,双手于胸前合十,上身前倾,微微行礼说:“世尊,清泠之渊已有异动。”听闻此语,佛陀慢慢起身,结跏趺坐,左手放于左膝,右手置右膝,掌心向内,手指指地说:“我已经知道了。”僧人说:“只是凌虚仙圣似乎没有动身的迹象。”佛陀说:“此事毕竟我们有求于人,还是遣个人前去问问吧。”那僧人答道:“那就让阿难尊者,前去拜谒吧。”佛陀点头不语。
这位凌虚仙圣居住在东海以北,归墟以南的桃花岛上。桃花岛上有条小溪,名曰涣溪,有一座山,名曰缥缈山。只是这位仙圣姓甚名谁,何时得道,何处升仙皆不清楚,仙书也无记载,但是众神仙都称他为凌虚仙圣。这位仙圣远观则身长九尺有余,近看则身长不及三岁孩童。怒目圆睁两眼似烈日,垂眸而视双眼似冷月;玉面似东海龙珠,水过而无痕,两颊映西海残阳,如云纱遮烈火;鼻子挺而直,如斧钺精雕,双耳阔且软,如柳絮藏衣;长眉入鬓细看如远山,丹唇小小,线条柔和且有型。一头垂地长发,束起只有小小马蹄,有时素纱轻裹好似隐入尘烟,有时彩丽竟繁身如霓虹。
缥缈山,山势俊俏,水色潋滟、空闲幽静。凌虚仙圣身着素衣,手持昆吾刀正在雕刻一块水玉。这时,一个面貌清秀俊美的小僧脚踏浮云而来,到琉璃阶前站定后,浮云散去,还未及行礼,背对着他的凌虚仙圣就开口道:“你家佛陀都知道,还遣你来做什么?”那小僧双手胸前合十微微低头说:“凌虚仙圣,为表佛陀诚心,特遣小僧走一趟。”没等小僧说完,凌虚仙圣笑了一声,说:“你来这一趟,他的诚意就会多一毫?你不来这一趟,他的诚意就会少一毫?你们的诚意有多少,你们自己知道。”小僧再次相拜说:“佛陀的诚意就在那里,小僧相信凌虚仙圣自然是看得到的。请问凌虚仙圣这块儿水玉怎样了?打算何时启程前往清泠之渊?”凌虚仙圣说:“着什么急呀?该去的时候自然就去了。”说着轻摆衣袖,天色由暖阳暧怠,满天霓虹顿时一片漆黑,只有那块水玉散发着微微亮光。凌虚仙圣站起身来,将那块儿水玉悬于右掌之上,缓步走向小僧说:“这水玉足足有八两,你看看这身量模样可还喜欢?”小僧微笑着垂下双眸,再次行礼说“世间万象皆由心生,凌虚仙圣喜欢就好。”小僧虽垂下双眸,但眼睛余光中瞥见这块水玉小人长三寸有余,宽二寸有余。凌虚仙圣说:“你抬眼来瞧瞧嘛。”小僧含笑抬起头,第一眼瞧见这水玉小人身形样貌与凌虚仙圣有七分相似,若说那三分不同在哪里?就只是眼睛不似凌虚仙圣那样灿若星辰。小僧又呆呆的看了一眼,又觉着这水玉小人好似每日都见过的,是自己晨起,睁开眼睛第一眼就看到的人。这时,小僧赶紧低下头,欠着身子道:“仙圣,小僧拜别了,不打扰仙圣清净了。”凌虚仙圣说:“请你家佛陀记着与我的约定。”小僧说:“仙圣大可放心,佛陀一直记得的。”说完倒着走了几步,退下琉璃阶,转身踩着浮云去了。小僧走后,凌虚仙圣左手掌心幻化出一大一小两块石头,放在身前看了看,随后一挥衣袖,将两块石头抛向空中。原本,黑漆漆空无一物的天空有一孤星伴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