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些什么,却发现任何问题都想不透彻,也懒得仔细想,总处在只看表面的状态,不想深入下去,我是不是遇到了成长的阻抗?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这是我上次跟老师讨论的问题,我意识到自己在这段时期有很多缺失,造就了今天的我在处理亲密关系时的状态。但却止于此,不想再继续想下去。只是一遍遍的回忆,在那个年龄,是怎样的缺失呢?父亲,确实是经常缺席的,很多事情上没有参与,我的回忆里只有妈妈死扛,但是关于父亲的零星回忆又都是那么温馨,究竟父母给予多少,才觉得不是缺失呢?我知道,我又不肯面对自己的愤怒了,我总在拼命地维护中抵制着自己的深入思考。
昨天早上要送孩子上学,妞妞突然说了一句话把我激怒了,“你迟到就迟到呗,反正我也不会迟到”。其实类似的话最近说的太多了,目的就是激怒我,而最终我都是不舒服的,在昨天,我终于发怒了。我口气很激烈的表达了我的愤怒,心里在想,看来对于感恩教育,我还是疏忽了。我一定要好好跟她做工作。
送完孩子在上班的路上,我感受自己的情绪,发现最忍受不了了居然是她故意用她爸爸来激怒我,摆明了就是要告诉我,我更喜欢爸爸,就是要偏袒爸爸。其实这样的状态很久了。我接受这样的状态,认为是孩子的正常发展阶段,其实那只是忍耐,并不是真正的接纳。作为妈妈,我付出的更多,爸爸只是小玩闹,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回忆起很多她跟爸爸更亲密的场景,一种强烈的嫉妒涌上心头。
我感受着自己的嫉妒,眼前居然出现了妈妈的影子。其实很长时间,我就占据了妈妈的位置,做了父亲的知己,并且沾沾自喜。那时候妈妈什么感受呢?我在那时候,是不自觉的在弥补自己的缺失吗?毕竟,那还是太迟了,在我需要得到鼓励的阶段,爸爸没有在身边,在我想要感受力量,感受支持的时候,爸爸没有在身边。我一直是惶恐的,惊惧的,我觉得没有父亲保护的孩子,低人一等。
下午接孩子回家,继续跟孩子谈心,说到我隐性的控制,说到我陪伴的时间太少,孩子从开始无端的愤怒无处发泄,到后来开始静静地抹眼泪。我知道,理解,还是有点太晚了,一句对不起,还是太迟了。我觉得自己总在付出,我在表达爱,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我被那些看得见的效果冲昏了头脑,没有想到,孩子在随时变化,想要远离她太容易了,而贴近,理解,关爱,却是分分钟的功课。
夜很深了,老公还没有从孩子的小屋回来,我只好过去看看,原来还在兴奋呢。我替下他,轻轻的拍着孩子,就像小时候,唱着我们熟悉的歌,孩子慢慢的,终于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