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回家第一天比较难过,以为自己要离开人世了。到第二天病稍有好转,早上吃了半饭碗稀饭(我以前从未熬过稀饭,便试着做,也还好,其实只要肯用心,做什么都不难),中午也吃了半碗,吃了一点菜,就是一天。到第三天大有好转,能吃一碗饭了,基本上解除警报,父亲转危为安了!我悬着的心可以放到肚里去了。到第四天,父亲就催我回邵东上班,说他没事了,已经担耽我很多天数了,(他不知道五.一怎么放假的,但我也确实有事)我看他是真的没事,恢复得挺快的就回邵东了。
父亲自去年起明显衰老了,最明显的标志是走碎步,走不动路了。按他急躁的性格,做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的,走路走得飞快,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颇有梁山好汉的遗风。2015年的冬天,父亲放了几年的山塘里的鱼要卖,我便喊人来买(主要是同事)。用鱼网来网,因塘的水面比较宽,扯网的人必须下到水里,八十有三的父亲卷起裤腿下到冰冷的水里眉头也不皱一下,好像没事一样。我们几个穿着羽绒服,站在塘堤上看到要结未结冰的水面就冷得全身发抖,同事就笑着说“年轻人当不得“老子古”哟!”“那是。姜还是老的辣!”站在岸边嘻嘻哈哈时,觉得父亲还是“英姿勃发”的年纪,永远不会老。鱼网到岸边,我便来捉鱼,但也很不好捉,七八斤,十来斤的鱼既光滑,又欢蹦乱跳,水又冰冷刺骨,用双手费力捉住鱼头,接近箩筐时,那鱼又从手里弹了出来,反复几次才成功捉一条鱼。但父亲站在水里捉鱼极快,一手一条,很快就把第一网的鱼捉干净了。接着又扯第二网,第三网……
山风呼啸,松涛阵阵。父亲把网上来的鱼一担又一担的挑回家。从山塘到家大概有一公里路,且是上坡路,有50度左右的坡度,我挑了一担,呼哧呼哧,两腿发软,到家时上气不接下气,两肩红肿,等到搁下担子,一屁股坐到晒谷坪里半天起不来。但父亲赤着脚,挑着100来斤的鱼快步走着,并不很吃力,说气定神闲可能夸张,但他放下担子就过秤记数,再把鱼一条条放置到编织袋里,与我同事一起抬到汽车后备箱里。近300斤草鱼,父亲得了近3000元,他是多么高兴,同事递给我钱时,我数了一遍;父亲接过我手中的钱再一张张的数,他边数边抺口水的动作至今烙在我脑海(他并非是不相信同事和儿子,这是两年来每天辛勤拔草喂鱼的劳动成果,自己数一遍大概有成就感吧)。父亲把钱搁在老式柜子里后就做吃饭的准备,把宽大的圆桌面架在堂屋正中间,弄来碗筷和凳子,然后招呼同事吃饭。
因为是同事来买鱼,中午就在我家吃鱼。十来个人围一大桌,父亲非常高兴,红光满面,热情似火,用大茶杯盛满米酒给大家斟酒。喝了几大茶杯之后,父亲还不过瘾,还要给大家倒酒,并且豪气干云的说“你们年轻人还当不得我这个“老子古”么?千万别客气啊!”大家纷纷说当不得,当不得!说得父亲越发得意极了,云里雾里,轻飘飘的,竟然自斟自饮起来。一茶杯也有两斤左右,家酿的米酒比较淳厚,浓郁清香,酒精度大概在二十度左右,喝是比较好喝,但后劲十足,也醉人。等到大家吃完了,父亲把大茶杯的酒也喝了一个底朝天。
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喝米酒,一天三餐都喝。说是嗜酒如命恰如其分。母亲说他有一年秋天去呷酒,因同年轻人坐一桌,年轻人鬼得很,看近八旬的老父亲喝酒兴致盎然,便捉他的“四爷”。几个人搞车轮战,轮流敬酒,父亲自恃酒量大,来者不拒,但毕竟年龄不饶人,免强支撑到酒席散场,走在回家的路上已是摇摇晃晃,酒气冲天,快到家时再也支持不住,一头栽进收了谷子的稻田里呼呼大睡,在酒乡里乐不思蜀,做他的“春秋大梦”去了。我每次回家,父亲就“拼命”劝我喝米酒,因为在乡村,在父母的思维习惯里,在几十年的待客之道里,酒是好东西。千补万补,饭是最补,酒是粮食之精华,能不好么?但我确实不怎么喜欢喝米酒,因为喝高度的白酒喝惯了,但陪父亲喝酒义不容辞,再不喜欢,再难也得喝啊!
父亲的病基本痊愈了。但走路已大不如以前,摇摇晃晃走不稳了。住在山顶上,出门就是上岭下坡,这下无论父亲如何要强,他也不敢下地干活了,怕万一摔伤,要死不活,半身不遂,岂不是害死崽女?平时一年365天不肯歇一下的父亲彻底落寞了,不无伤感的说“今年黄花菜是好收成,我要是身体没问题,摘一届黄花可以赚一万多元啊!”我便劝慰父亲说,八十五岁了,应该安享晚年,应该彻底放手了。吃穿不愁,好好休息几年不好些?父亲只是苦笑,没有回我。但我分明看到了父亲眼里的泪花和对几十年来朝夕相处的土地之无限不舍,看到了他对土地刨食之生活方式的无比虔诚,近乎顶礼膜拜的痴心。也是,父亲就是干农活的机器,日晒雨淋,早出晚归。赤日炎炎的夏日中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暴风骤雨的天气,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扛锄头,忙碌在田间地头。忙碌几十年,骤然间停下来,确实不适应,就像高官退下来,忽然清静了,门前冷落车马稀,那种失落感无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