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流动量越来越大,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大量信息,读书类APP和公众号的发展,节省了人们去图书馆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阅读。由此便有人喊道,我一年内要读多少本书之类的话,甚至有些不怎么读书的人也加入了读书狂潮。这本该是个很好的现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21世纪的经济快速增长本就造成了部分人的浮躁心理,而如今的部分读书人只追求阅读数量,并以一年内读书多的人为荣。而不是追求质量(对所读书的深入理解),普遍造成了读书浮躁的风气。
为什么说浮躁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读完书以后,只是大概对情节有所了解,而不是深入把握整本书的思想,更甚者,当有人问起其书讲的是什么时,其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所以那本书相当于没读过一样,当初花的时间怕是白白浪费了。
或许会有人问,那怎样才算是读书了呢?其实这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证明,那就是运用。不错!当你会用书中的某一段话去聊天,去写作文等,亦或是书中所要讲的道理或是折射的某些社会现象,你能在现实生活通过某些事情明白这些道理或是明晰这些社会现象。那么书本中的这一部分就是你读懂的。
当然,你若是能普遍运用整本书中的道理,那么你就基本上读懂了这本书,这自然是极好的,相应的这种情况也是少数,只要这本书中有一部分内容对我们起到作用,那么这本书便不失为一本好书。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个人对于喜欢的书会读很多遍,以达到记忆的程度,像是《纳兰词》、火锅的《倾车之恋》、蔡崇达的《皮囊》这类书读多少遍也不会觉得腻烦。尤喜欢萧鼎的《诛仙》,我曾完整的读过四遍,还因为没时间才没有读第五遍。
话不多说,无论书还是文章我都喜欢细细的品读,偶尔会放下手机去回忆去思考,毕竟记忆是读书的痕迹,而思考则是我对书的认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