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里应外合”,意思是说,外面围攻,里面接应,原来单指是军事上内外配合的“用兵之法”。用在读书治学上,意思是指“由表及里”、“由彼及里”、“融会贯通”。
一,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以前学到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并把它们相互结合起来,这叫做“知识重组”,而很多新知识、新观点大多数都是通过各种就知识的重新组合而产生的。
我们在学习自己的专业时,必然会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知识,这些知识要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穷尽毕生精力,可能也就只能精通一门技艺。要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学会知识的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正是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充分互补、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博学多才者的根基。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哲学和历史是使人类受益最深的两门学科。历史是前车之鉴,如果你熟知历史掌故,就会知道,先生在很多时候就是某一段历史的重演。因此学好历史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见识、判断和借鉴的历史的办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哲学则教我们学好透过现象探索事物的本源。
有位哲人说过:“有知识和能认识,是不同的,记忆成就了前者,而哲学成就了后者。”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那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吸收知识的力量呢?这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培根继续阐明的那样:“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经;逻辑和修辞使人能言善辩。”
读书要细心揣摩,读书要学以致用。培根关于读书有三个比喻: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是收集,也不可以像蜘蛛一样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才百花,酿甜蜜。
读书是创造的基础,这个结论是被许许多多事实证实了的。日本索尼公司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经过一番努力,很快就一跃而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巨无霸公司之一。它的成功虽然得益于自身雄厚的科技实力,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学习了中国的《孙子兵法》,并将其运用到商业领域中,由此打开了产品的销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但是这个伟大的创举也是和读书分不开的。
读书对创造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反过来,创造又能促进读书。读书和《孙子兵法》带给索尼的巨大成功,在整个世界掀起了研究《孙子兵法》的巨潮,让商场真正变成了战场,从此开创了商战的时代。
我们谈了很多读书的重要性理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只顾着读书就可以成功,就可以创造价值。读书,是要重视间接经验的。当然这需要人们一定程度的直接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书也是一样。完全正确的书是不存在的。
鲁迅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拍是要绝少。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因此,在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看有问题的书,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读书学习,不仅要知道正面的知识,也要知道反面的东西,知其一,同时也要知其二,才能提高识别能力,明辨是非划清界限,更深刻地判断、理解正确的事物。
正因为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一个人没有直接经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因此,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世界、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就必须把实践和书本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下足功夫。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物都是在极为重视间接经验的同时,又勤于实践,把读书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承认读书的重要性,承认每个人的知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与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原理并不矛盾。因为要真正掌握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生有二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又用脑,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我们就是要勤于动手,多参加实践,又要善于用脑,多学习书本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克服许多的困难,办好事情。
二、学好外语,洋为中用
一个在国内图书馆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大学生,在这里极为郑重其事地建议大家要学好外语,洋为中用,真的是难能可贵。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只有学好外语,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里应外合,做到古今中外融为一体。
里应外合,就是学科内外的“融为一体”,就是专业内外的“融会贯通”,就是书际关系的交相辉映,就是某些文章的相得益彰,就是综合运用。里应外合,归根到底就是驾驭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方面,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长处,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他们的长处。他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也不要学。”这就是毛泽东著名的“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又活泼生动的新文化。对此,毛泽东强调说:“应该相信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他还要求艺术工作者学习外国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来。
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