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恒是个性格开朗的男孩,他头脑灵活,充满智慧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上课发言积极,知识渊博,见解独特,思维深刻,精彩的表达总能赢得阵阵掌声,是课堂上最耀眼的“明星”, 深受老师喜爱和同学们崇拜。可是,这样一个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优秀学生的作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字迹潦草,笔画东倒西歪,经常错别字爬满格,答案正确率极低,有时很简单的错误一看就是没有认真思考。每次改他的作业,都得睁大眼睛,稍不留神就会“窝藏”错误答案,落下“老师批改不细致”的恶名。和数学老师沟通,数学亦然如此,加减不分,乘除不辨是“家常便饭”,数学老师总结道: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不熟练,要么就是不认真。由于小恒的基础不牢靠和粗心,考试成绩当然也从没优秀过。每当盯着他的作业本,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课内课外长着“两张脸”,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判若两人呢?
直到有一次,我趁着班级书法比赛的机会,让他单独到我办公室写了一幅作品。写完后,我拿到手一看,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笔画遒劲,运笔老道,整整齐齐一幅作品。原来这才是他真实的水平,平时都是在恶意应付作业。我强压着火,只是一言不发地盯着他,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猜中老师的心思,他低下头,断断续续道出了原委;妈妈都给他每天都报了一个课外培训班,其中有三门课程每次需要上课三个小时,并且还留了课外作业。放学后,他的时间安排争分夺秒,4:45学校放学,回到家已经五点多,匆匆吃完晚饭,就急火火赶往培训班参加六点的课程,三个小时高强度的学习结束后,时间已到九点,回到家洗漱完毕已临近深夜,又累又困的孩子开始写作业,那只是疲于应付。听完孩子充满委屈的讲述,作为老师的我除了暗暗心疼只能无语了。 在同学们的眼中,小胤同学是班上的“威尔伯”,因为下午的第一节课睡一觉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有时还打起呼噜,甚至流口水。就算被老师请起来站着听课,三分钟后一瞧他,准发现他两眼紧闭,脑袋低垂——又睡着了。这迷一样的睡觉本领常引得同学们笑话他,也让老师头疼不已。有一天,我忍不住给她妈打电话,希望中午能强制孩子午睡,保证下午有充足的精力听课。得到的答复是中午得做课外培训班的作业,不然的话会跟不上下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作业如此重要,比孩子的身体还宝贵?通过了解,小胤处境和小恒差不多:家长给他报了阅读、奥数、英语、机器人、架子鼓动、街舞、美术、声乐、朗读、篮球,其中有一天放学后要上两门课程。与小恒不同的是,小胤性格沉稳,追求完美,每天都要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所以只能和时间对抗,写完作业已到十一点多,睡眠严重不足。就在前几天,他的妈妈还发信息征求我的意见:“老师,我想给我家小胤报个思维培训班,你看怎样?他周日的下午是空的。”我给她回了一条信息:“我的想法不重要,关键孩子否喜欢。在我的理解中,思维是与阅读和阅历相关,它也是一种习惯,与培训无关。”
其实,中国孩子都有一所共同的学校——培训班。每个班级都有众多的小恒和小胤。曾经有一篇文章《疯狂的黄庄》刷屏朋友圈。文中的描述确实极尽疯狂:原本的双车道只剩下一条,因为外侧车道完全成了停车场。一辆辆等候在路边的私家车上,背书包戴眼镜的学生们行色匆匆,出入于各个课外班。拥堵最严重的银网中心,同时也是课外机构的大本营。这里驻扎着数十家机构,上百间教室,几百张课桌。一个孩子就算不去公立校,也可以在这栋20层大楼里完成K-12阶段的全部课程,甚至包括留学申请。人们常说,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眼下的黄庄,就像一架超速运转的快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场秋雨一场凉。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就像一场秋雨下在许多“老母亲”心头。为了帮孩子复习迎考,有的妈妈会请假一周在家帮孩子复习。还有些,她们根本就不上班,全心全意陪太子读书。人民大学西北角的“阳光地带”餐吧是很多全职妈妈的聚集地。每天中午都会有学生来这里跟妈妈一起吃饭,然后在她们的陪伴下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刷题,或者是短暂午休。下午上课之后,妈妈们又会结伴而行,沿着人民大学北路溜达到下一站等候孩子放学。通常,下一站是海淀黄庄西南角的麦当劳。五点左右,学校放学的孩子赶到麦当劳吃一顿快餐、做一会作业,然后背上书包奔赴各自的课外班。根据主管部门的最新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上课时间不得超过晚上八点半。八点半之后,孩子们又从黄庄周边的各大机构蜂拥而出,在路灯下和妈妈一起踏上回家的路。这是一个分秒必争的群体。 “每天中午多出一节课的时间,一周比别人多出半天。”有妈妈算了这样一笔账。然而,即便如此,孩子的考试成绩依旧让她们揪心。考得不好的如同冷水浇头,愤怒、委屈化成怒火和泪水;考得好的也很紧张,这次考得好不代表下次也能考好,因为后面还有一群追兵……
黄庄只是当代课外培训班的冰山一角,走在哪个大中城市,大街上鳞次栉比的是培训班的招牌,每到开学报名季,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是培训班的门楼;晚上灯火通明的是培训班教室里的挑灯夜战。培训项目也穷尽你的想象:奥数、英语、美术、音乐这些传统培训姑且不说,那些什么机器人、创客、思维、逻辑、口才、魔方等新型课程培训来得猝不及防,轰轰烈烈,让人暇不应接。曾经以为语文是一块净土,没有被课外培训染指,甚是庆幸。直到有一次一位家长发的某培训机构三年级《大语文》课程表,像《竹林七贤》、《魏晋风度》、《唐宋小说》、《梦归田园》已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如果他们小小年纪就能理解“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种放浪不羁、豁然通透、“宁做真轻狂,不做伪君子”的处世哲学,那就可以跳过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直接读研究生。看了这样的课表既心愤怒又无奈。
曾经在班上做过一个调查:“你参加过课外培训班吗?你喜欢培训班吗?”,调查显示,不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不存在,基本每个孩子都有三门以上的课外培训课程,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的孩子已经超过一半,有三分之二的是“琴童”……疯狂的课外培训的背后是“不输在起跑线”、提前“抢跑”、“挤进快车道”、剧场效应这些言论裹挟着焦虑又疯狂的家长。
培训班的背后也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抢夺,但是培训真的有如此神奇吗?深刻地记得,三年前,在小升初名校选拔的考试前夕,班级里有几个孩子请了一个月的假,每天下午都不来学校上课,而是去培训班补习语、数、英。最可怕的是最后一个星期干脆上午也不来学校,一整天留在培训班,中午休息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而考试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培训班并没有被施魔法,几个平时成绩本来就不稳定的孩子最后败北而归,好生遗憾。
望子成龙,为了抢到名校的入场券,父母可以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
“我不喜欢上培训班。”
“我有五个兴趣班,有四个是妈妈强迫我学的。”
“上完兴趣班还有那么多的作业,真是烦死了。”
“我知道妈妈是让我多学点知识,可是奥数我听不懂。”
“如果让我自己选,我一个辅导班都不想上。”
“我喜欢看书,可是妈妈说没有用,还不如刷题。”
“周末,我希望爸爸妈带我去踢球、郊游,而不是守在培训班里。”
......
这一句句泣血的诉求终将淹没在课外培训喧哗的大军之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孩子是本能,怎么爱孩子却是艺术。荷兰心理学家伯纳德·李维胡德说:“一个骑手懂得,如果一匹马被过早驯服的话,那这匹马的余生将是一匹劣等马。所以骑手就会克制自己的不耐烦,等待合适的时机。当代人对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孩子——却失去了这样的理智判断能力。”今天,我为孩子们代言,希望所有的家长都有一双澄明的眼睛,“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一颗理智的心,“只缘身在最高层”,慎重选择课外培训班,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让经典著作成为孩子们的盛宴大餐;让绿茵场成为孩子们的休憩地;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大舞台;让阳光成为孩子们追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