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以前,我经历了一次情绪爆发。
仿佛是炎炎熔浆积怨已久,一夜之间火山爆发。
这次爆发中所有的火焰都喷向了一个人,一个我一直很感激、对我很重要的人。
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突然想扇自己两巴掌:你这些年白活了吧?书都读到哪去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这本《亲密关系》。它的出发角度是婚姻关系,所辐射的亲密关系却远不止婚姻。亲密关系可能存在于我们和任何一个熟人之间,只要不陌生,就存在亲密关系。处理不好这种关系,这个亲密随时可能变得疏离,然后,是失去。
距离我上一次读它已经一年半了有余了。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每天怨天尤人,跟室友、朋友、亲人发生过很多口角。冲突发生时,我不以为然,心里倔强地认为自己没错。但是,每次冷却下来以后,我都有些后悔:有些话,要是当时控制住不说出口就好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我情绪最不稳定的一段时间。我确定,这本书影响了当时的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尝试着每次有怨气或怒气要表达之前,先停留十秒,深呼吸,等冷静下来后,说出的话与之前完全不同!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分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直面伪装的自己和被迫伪装的同伴。
在那段时间里,我开始对一个听了快二十年的词有了新的见解:情商是什么?——把控好自己情绪,这是情商最基础的能力。
那很不幸,两周前无法把控自己情绪的我一定是白读了这本书了。我忘了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忘了如何把控自己的情绪。当读过的书没有在脑子里、在性格上、在灵魂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时,它就不算真正被读过,那只能说,我看过这本书。
我一直信奉一个观点:读书是为了塑造更独立且完整的人格。
这意味着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视野的开阔,还是一个人心境成长的辅助。书籍不仅提高我们的工作、专业能力,它更重要的效用是指导生活、启发人生。
所以,当我面对未知觉得自己无知时,我明白我需要读书了;
所以,当我面对换情绪难以控制的自己时,我明白我更要读书了。
读书无疑是有用的,把新华字典背下来也是博闻广见、天下一绝了,但是,当读过的书无法在生活中起到效用时,我很难认同读书有用。
这里列举一本非典型书籍:
学过经济学的小伙伴对这本书一定是不陌生的,它是经济学的入门基础教科书。我想,应该很少人会把教科书当图书阅读,但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我读过的经济学教辅书籍就这一本,没法评判它的地位和优劣,但我可以说,它吸引了我:这本书先从政治思想上明确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学习西方的经济学,它告诉我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好的,我可以接受;接下来,先用不小的篇幅介绍书本框架,让读者俯瞰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框架;然后,按章节讲解消费者、生产者、行业层次的经济学基本理论。难能可贵的是,它遵守了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承诺,每一章结束时,都和读着讲解清楚该章理论的缺陷,或者在应用到我国当下经济形态中需要注意到地方。
我可以认为,这是一本逻辑严密、诚意十足的书,是一本有点性格的教科书。更何况,它对一般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学说、效用理论、分配理论等纯“干货”类知识的讲解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绝对是一本合格的入门级读本。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不止是当年学期末高分成绩的课程奖励,还有对整个微观经济学体系的俯瞰力、理解力,这些都是作为商科学生的基本素养。并且,我尝试过用其中理论自我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所用之处,屡试不爽。
那么,我今后凭什么说自己读过这本书,是课程奖学金吗?是脱口而出的经济学理论吗?不是,这不是我认为读书真正的效用。学术学习永远有人比我强,学术理论永远有人比我深,能支撑我自信地和别人说,我读过这本书的证据是:我可以用经济学原理,对周围人追逐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稍作解释,对减肥拖延的时间越长越难的现象作解释,对顾客选择商品的思考过程作解释……
这不是卖弄的资本,这是发现自己能用书本中的知识自我进行生活解剖之后的畅然。
当我发现读一本书能充实我的认知、指导我的生活、促进我的思考、修正我的人格时,我才可以说,我读过这本书了。
有时候,我只是看了,不一定读了;有时候读了,却不一定过了脑了。
所以,永远不要忘记读书的初衷,不要忘记观察它的效用。读书的效用可以有很多种,不限于我上文所述,但是,请务必保证它有效用。